國慶長假期間,新能源汽車出行迎來歷史性高峰,全國高速公路充電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假期日均高速公路車流量突破6200萬輛次,自駕出行規模達2.4億人次,較日常增長近八成。其中新能源汽車日均出行量達1250萬輛,同比增長70%,全國136個重點服務區充電樁使用強度較五一假期提升118%,充電壓力創歷年同期之最。
國家能源局統計顯示,10月1日至8日全國高速公路充電總量達1535.91萬千瓦時,相當于日常水平的2.59倍,較五一假期增長23.61%,同比去年國慶假期激增45.73%,刷新歷史紀錄。這一數據背后,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擴容的強力支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62.5萬輛和962萬輛,同比增長37.3%和36.7%,市場占有率攀升至45.5%。
面對激增的充電需求,基礎設施承載力成為關鍵考驗。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披露,截至8月底全國充電樁總量已達1734.8萬個,換電站4946座。高速公路充電網絡建設成效顯著,四年間充電停車位數量增長超4倍,累計建成6.2萬個。但國家電網監測發現,假期期間超過三分之一的高速充電樁持續滿負荷運轉,京滬、廣深等重點線路服務區甚至出現"排隊叫號"現象,部分車主等待時發現前方仍有十余輛車排隊。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陸旭東指出,當前高速公路充電設施覆蓋率雖接近100%,但僅占全國充電樁總量的不足1%。"服務對象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過去燃油車占比超八成,現在電動車已占兩成左右。"他分析稱,這種轉變對充電設施提出更高要求,大功率快充設備成為剛需,用戶對充電效率的關注遠超價格因素。
針對基礎設施短板,陸旭東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全國8000余個高速公路服務區與3.2萬至4萬個收費站形成資源錯配,建議推動收費站向開放式綜合能源站轉型,集成儲能、光伏發電與快速充電功能。這種模式既能緩解服務區充電壓力,又能通過分布式能源布局提升整體供給能力,為破解節假日充電難題提供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