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未來城市與新能源學生科技興趣團隊(FCNE)聚焦未來城市規劃與新能源技術領域,通過跨學科實踐與創新模式,為青年學子搭建起科技探索與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團隊以興趣為導向,將理論研究與實驗科學緊密結合,依托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濰柴集團等單位的支持,構建了覆蓋科研、賽事、實踐的完整培養體系。
團隊采用“梯隊培養+賽事驅動”的雙軌模式。在成員發展方面,以2-4人跨年級小組為基本單元,通過雙選會選拔非畢業年級學生擔任組長,并要求每組至少包含一名大一新生,形成“高年級帶低年級”的傳承機制。項目推進則以清華大學能源動力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賽事為關鍵節點,反向規劃全年工作,構建“選題-調研-設計-參賽”的完整閉環。
考核體系突破傳統評價模式,建立貫穿學年始末的動態評估機制。中期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通過結構化評分公式將“項目質量”分解為創新性、技術可行性、應用價值等可量化維度,考核結果直接關聯資源分配,杜絕“偏科”現象。這種多維考核方式促使團隊成員在理論學習、實驗設計、成果轉化等方面均衡發展。
2023年暑期,團隊“源創金陵”實踐支隊赴江蘇南京開展能源技術調研。支隊走訪海德氫能、天洑軟件等五家能源企業,觀摩第十六屆全國節能減排大賽決賽,并與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師生展開座談。調研聚焦氫能制備、工業軟件國產化、建筑節能三大領域,發現海德氫能研發的“氫舟”電解水系統可實現工業脫碳,天洑軟件開發的國產CFD求解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深度智控的“AI+機理模型”技術使中央空調系統節能效率提升10%-40%。
在科創成果方面,團隊多項研究獲得國家級獎項。吳逸航團隊受座頭鯨胸鰭仿生結構啟發,提出全釩液流電池循環泵優化方案,通過分段正弦函數控制前緣結構,顯著提升系統能效,該項目獲清華大學第四十三屆“挑戰杯”特等獎及第十八屆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二等獎。祝子宸團隊基于矢量光場分析,設計出高效太陽能陶瓷燒結窯,實現非均勻能流的高效利用,獲“挑戰杯”一等獎及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一等獎。徐之坤、劉佳殷團隊開發的RotPINN流體仿真平臺,通過旋轉特征嵌入策略提升物理信息神經網絡的泛化能力,獲“挑戰杯”二等獎。
競賽成績方面,團隊在第四十三屆清華大學“挑戰杯”中獲7項獎項,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能動系連續兩年蟬聯“優勝杯”。在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中,第十七屆獲4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第十八屆獲3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團隊在第十三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1項二等獎。
團隊通過“課程-競賽-實踐”三位一體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對接導師資源、運用跨學科工具。東南大學分享的“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經驗,為團隊優化專業方向提供了參考。校友指出,成功科創需平衡學業與項目進度,善用仿真軟件、數據分析等工具。這種培養模式使能動專業學生科創參與率顯著提升,為清華學子在能源轉型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