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分布著一組由六臺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觀測網絡,它們共同構成了觀測宇宙的“超級巨眼”。這些望遠鏡雖不及FAST口徑龐大,但憑借著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優勢,其有效觀測范圍竟相當于中國國土面積的大小,為深空探測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人員正忙碌地開展著工作,他們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對天問二號探測器進行持續觀測和數據處理。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小行星探測器,天問二號自發射以來已在軌飛行超過125天,其主要使命是對一顆地球準衛星進行探測取樣,并最終將樣本帶回地球。
通過分布在吉林長白山、新疆烏魯木齊、西藏日喀則和上海的四座射電望遠鏡,科研人員能夠實時接收天問二號傳回的信號。這些信號以波峰的形式呈現在監控屏幕上,為探測器的精準定位提供了關鍵數據。多臺望遠鏡的協同觀測,不僅擴大了觀測范圍,更提升了觀測的清晰度。
這種協同觀測模式讓人聯想到2019年發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當時,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通過全球多臺射電望遠鏡的聯合觀測,成功捕捉到了黑洞的影像。隨著更多望遠鏡的加入,人類對黑洞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近期,科學家們又公布了關于黑洞的最新發現,三張看似相似的照片中,黑洞的狀態已發生了顯著變化。
在上海松江,一座口徑達65米的天馬射電望遠鏡也參與了相關觀測任務。這座由主副反射面、饋源、天線軌道和座架等部分組成的望遠鏡系統,不僅在科研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還意外帶動了當地的科技旅游發展。
天馬射電望遠鏡所在的上海佘山地區,如今已成為天文愛好者和游客的熱門打卡地。金秋時節,游客們紛紛來到這里,在金色的稻田中與天馬望遠鏡合影留念,感受科技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當地還打造了集研學營地、住宿餐飲等多業態于一體的天馬星空村,每月推出不同主題的科技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這些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射電望遠鏡,不僅見證了中國射電天文學的快速發展,更在未來將承擔更多國家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測任務。國家天文臺最新數據顯示,FAST望遠鏡已發現1152顆脈沖星,數量遠超同一時期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的總和。
在“十四五”期間,FAST還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推動中國射電天文研究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