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近日迎來一家備受矚目的半導體企業——西安奕材(688783.SH)。這家以12英寸硅片為核心產品的公司,在上市首日便展現出強勁勢頭,盤中股價一度飆升超360%,最終以198.72%的漲幅收盤,市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其背后不僅站著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的二次創業身影,更牽動著資本市場的敏感神經。
王東升的創業軌跡頗具傳奇色彩。2019年從京東方退休后,這位顯示行業領軍人物并未選擇安享晚年,而是轉身投入芯片賽道,通過加盟奕斯偉集團開啟新征程。同年,他與三位集團高管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四人合計控制奕斯偉集團67.92%股權,并通過多層架構間接掌控西安奕材。這種"創始人+職業經理人"的治理模式,在上市后遭遇了新的考驗——隨著公開發行稀釋股權,奕斯偉集團對西安奕材的直接持股降至11.04%,即便加上一致行動人,整體持股比例也僅22.26%。
市場質疑的焦點集中在國華人壽身上。這家保險巨頭通過寧波奕芯等三家基金間接持有西安奕材19.3%股份,其財產份額在寧波奕芯中占比高達99.93%,更享有對嘉興雋望執行事務合伙人的更換權。這種復雜的股權結構引發猜測:隱身幕后的"滬上資本大佬"劉益謙,是否才是真正的實控人?面對監管問詢,西安奕材披露了關鍵細節:國華人壽在寧波奕芯的決策權已與奕斯偉集團形成制衡,雙方均享有一票否決權,而最終決策權歸屬執行事務合伙人奕斯偉集團。劉益謙更以書面形式承諾,僅作為財務投資者獲取收益,不謀求控制權。
在半導體產業浪潮中,西安奕材的業績曲線呈現鮮明特征。2022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10.55億元增至21.21億元,復合增長率近42%,但同期凈虧損卻從4.12億元擴大至7.38億元。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源于重資產運營模式下的折舊壓力。為搶占市場先機,公司先后建成兩座工廠,2024年末產能達71萬片/月,占全球市場份額約7%。但固定資產折舊費用隨之水漲船高,三年間從4.55億元攀升至9.19億元,預計今明兩年還將繼續增加。
財務數據背后藏著積極信號。剔除折舊因素后,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持續改善,2024年已達8.15億元,較2022年增長近16倍。此次IPO募集的46.36億元資金,將全部投入西安硅產業基地二期項目,旨在通過規模效應降低單位成本。招股書披露,參考行業經驗,新進入者通常需要4-6年毛利虧損期,西安奕材預計2026年第二工廠達產后,盈利壓力將得到緩解。
這場資本與產業的博弈中,王東升的二次創業正面臨關鍵考驗。作為中國大陸12英寸硅片龍頭,西安奕材既要應對國際巨頭的競爭壓力,又要化解股權結構帶來的治理挑戰。其能否復制京東方在顯示領域的成功路徑,在半導體材料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市場正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