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全球特色商品同臺亮相,展現出文化交融與市場機遇的雙重活力。本土非遺技藝通過創新設計打破傳統印象,吸引年輕消費者目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理標志產品則借助進博會平臺,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形成雙向互動的文化經濟現象。
在江蘇人文展區,蘇州刺繡研究所的技藝人員正演示“雙面異色繡”絕技:細如發絲的絲線在織物間穿梭,正面呈現青翠葉片,背面卻幻化為淡粉色花瓣。這種傳承千年的技藝通過現代設計語言煥發新生,成為進博會上的熱門打卡點。作為國家級非遺宋錦的傳承單位,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有限公司連續七年參展,其開發的宋錦箱包、絲巾等時尚單品不僅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賓,更通過與金融機構聯名推廣,實現銷售額翻番。公司總經理吳振飛透露,海外經銷商數量持續增長,正在推進海外門店布局,網絡搜索量已突破1億次。
四川展區的自貢彩燈“川劇仙伶”同樣引人注目。這件融合變光技術與動態機械結構的作品,以川劇花旦為原型,在燈光流轉間呈現靈動姿態。自貢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張鳳娟介紹,自貢彩燈已出口至80余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超5000萬美元。大相文創帶來的60余款文創新品則走“萌系”路線:西安城墻紋理掛件、安塞腰鼓造型擺件等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結合,成為年輕消費者的新寵。山西省老字號晉藝坊開發的養生鐵壺,通過改良壺身設計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產品暢銷國內一線城市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進博會不僅為本土非遺提供展示舞臺,更成為全球特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金鑰匙”。烏茲別克斯坦商人李辰陽的轉型故事頗具代表性。這位前皮劃艇運動員通過跨境電商直播,將手工地毯、陶瓷制品等中亞特產帶入中國消費者視野。依托進博會常年展示交易平臺,其公司實現常態化銷售,進博會同款商品最受青睞。尼泊爾客商弗蘭克憑借16平方米展位上的手工羊絨圍巾,首展即獲500余萬元訂單,業務迅速拓展至中西部省份。巴基斯坦兄弟哈比和李明通過進博會救活了傳承千年的駱駝皮燈工藝,產品從集裝箱銷售到成為上海南京路暢銷品,展位面積逐年擴大。
新西蘭太平洋羊駝家紡集團的展位面積從9平方米擴展至135平方米,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近300%。敘利亞古皂展臺負責人莫漢見證了產品從“無人識君”到年銷十多萬件的蛻變。如今敘利亞相關產品在中國擁有十余家門店、多個線上店鋪和直播團隊,展品種類擴展至玫瑰精油、橄欖油等十余類。非洲布隆迪咖啡首次亮相進博會即引發關注,這種采用原始方法種植的咖啡豆,通過中國市場的活力轉化為當地鄉村發展動力。海南中豫國際合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延雷表示,將通過咖啡產業合作提升布隆迪婦女收入水平。
本屆進博會特別設立“全球特色商品”專區,為最不發達國家展商提供免費展位、稅收優惠等支持。土耳其科技館負責人胡賽飛在觀展后,已開始籌劃中土資源對接項目。從蘇繡的絲線到布隆迪的咖啡豆,從宋錦的華美到敘利亞古皂的醇厚,進博會正持續推動文化與市場的深度融合,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讓全球好物共享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