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電商平臺開啟“雙十一”促銷活動,一個備受行業關注的現象浮出水面——電商滲透率增長陷入停滯。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這一指標在2023年達到27.6%的峰值后,2024年回落至26.8%,今年持續維持在25%左右。十余年間,該數據曾呈現波動上升態勢,如今卻觸及增長天花板。
這一變化并非消費萎縮的信號,反而折射出中國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變革。當前,服務消費正加速取代商品消費成為主導力量。以教育文化娛樂為例,今年前9個月,居民人均該領域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0.3%,遠超衣、食、住等實物消費的增速。演唱會經濟持續火爆,“情緒消費”“IP+消費”等新業態貫穿全年,成為服務消費崛起的生動注腳。
電商滲透率增長放緩的背后,是消費場景的深刻轉移。由于網上消費仍以標準化實物商品為主,當體驗式、個性化服務消費支出以更快速度增長時,消費結構必然呈現“實物消費減速、服務消費加速”的態勢。這種此消彼長的格局,標志著電商滲透率已觸及發展上限,其增速回落實質是居民消費升級的體現。
面對消費趨勢的演變,電商平臺與線下商業設施紛紛展開轉型探索。頭部平臺通過“即時零售”模式打通線上線下,構建全域消費場景,將餐飲、娛樂、購物等需求一網打盡。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數字產品、線上服務、即時電商成為網上零售新增長點,其中線上服務消費增長20.2%,即時電商銷售額增長24.3%。
線下商業設施也在積極求變,通過與旅游景點、歷史建筑、演藝場館等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這種聯動模式旨在將旅游流量轉化為商業價值,讓游客在觀光過程中自然產生消費需求,實現“人氣”向“商氣”的轉化。
在消費升級的大潮中,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線下商城,其發展核心都轉向了對消費者體驗與信任的深度經營。誰能更精準地把握這些要素,誰就能在服務消費崛起的浪潮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