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試一款名為“深空之眼”的光譜探測器時,科研人員意外捕捉到一組來自42光年外的格利澤-1214b巖石星球的異常軌跡數據。這些軌跡既非地質活動痕跡,也與已知天體物理現象不符——其呈現的完美弧形曲線、等距排列的凹陷,以及突然轉向甚至原地回旋的特征,引發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這顆星球的重力環境一直是天體生物學領域的未解之謎。2005年,科學家首次測得其表面重力為地球的12倍,主流觀點認為如此極端的環境無法孕育復雜生命。然而2018年,歐洲南方天文臺卻在星球大氣層中檢測到有機分子,兩種發現形成鮮明矛盾。近十年間,關于高重力環境是否允許生命存在的爭議愈演愈烈:2015年美國團隊提出“高重力生命靜止論”,認為生物會通過減少運動來節省能量;但2021年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卻指出,滾動比靜止更能維持體溫,只是始終未能找到生物實現滾動的結構依據。
面對傳統觀測手段的局限性,科研團隊開發了一套“重力-運動耦合模擬系統”。實驗初期,3D打印的球形模型在高壓艙內被壓得變形,扁平模型雖能保持形態卻無法產生類似探測器捕捉到的軌跡。連續17次實驗均以失敗告終,研究一度陷入僵局。
轉機源于一次意外操作。實習生誤將涂有黏合劑的扁平模型放入艙內,模型竟借著黏合劑的張力像硬幣般側翻滾動。這一發現促使團隊調整方案,參考DNA滾動馬達原理,為模型加裝了類似“分子棘輪”的內部結構。實驗顯示,當摩擦力達到地球沙漠表面的3倍時,扁平模型的滾動效率提升40%,軌跡與探測器信號高度吻合。更關鍵的是,厚度與直徑比為1:10的扁平結構被證明是最高效的運動形態。
在模擬重力提升至地球15倍的實驗中,模型邊緣結構發生微小形變,形成類似“輪緣”的凸起。這種自適應調整表明,生物在極端環境下可能通過改變身體形態來維持運動能力。然而,新的問題隨之浮現:這些生物如何在滾動中感知方向?
科研人員重新分析探測器數據時發現,軌跡凹陷處存在化學物質殘留信號。受此啟發,他們在模型中加入了“化學感知模塊”。當模型滾動時,模塊會釋放特定分子,通過檢測分子濃度變化來判斷方向。這一改進使模型運動軌跡與探測器信號的吻合度達到92%。
實驗最終證實,格利澤-1214b上的生物是厚度不超過5厘米、直徑可達1米的扁平“滾動者”。其表面覆蓋彈性角質層,內部環狀肌肉通過收縮改變重心實現轉向,邊緣細小剛毛則像輪胎花紋般控制速度。這種結構完美平衡了高重力下的抗壓性與運動效率。
盡管研究證實了“扁平滾動假說”的合理性,但新疑問接踵而至。探測器數據顯示,這些生物的滾動軌跡在特定區域會變得密集,可能暗示著群體活動。軌跡中偶爾出現的“螺旋形”圖案至今無法用現有模型重現。下一步,團隊計劃優化模擬系統,加入星球大氣成分,觀察這些“滾動生物”在真實化學環境中的生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