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臺海陽市東方航天港衛星數據產業園的展示區,一款尚未正式命名的“月面具身智能機器人”模型成為全場焦點。這款由東方星鏈牽頭研發的月球探測設備,正通過校企聯合與國際協作的創新模式,為2029年搭乘“嫦娥八號”登陸月球做最后準備。
東方星鏈投融資負責人王源源透露,該項目突破傳統探月模式,首次引入“民營企業主導+高校技術支撐+國際科研合作”的協同機制。浙江大學與土耳其中東科技大學分別承擔核心技術攻關與月球環境適配研究,這種跨機構、跨國界的合作模式,在國內航天領域尚屬首次。目前,三方已完成基礎技術框架搭建,預計2028年底完成全部研制與測試工作。
作為“嫦娥八號”國際載荷項目的核心設備,該機器人搭載多項突破性技術。其首創的月球智能體支付模塊,可構建月面資源交易的數字基礎架構;自主導航系統能在無地面控制條件下實現月表自主探測;特別設計的雙車協同系統,將首次驗證月面多設備協同作業能力,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建設積累關鍵數據。
項目研發團隊介紹,機器人研制將分三階段推進:2024至2026年集中突破核心部件技術,完成首臺原型機組裝;2027至2028年開展地月通信、任務協同等全系統驗證;2029年隨“嫦娥八號”執行月面探測任務,重點驗證月壤采樣、環境感知等關鍵功能。
王源源特別強調,該項目的商業價值遠超技術展示層面。通過預研月球資源交易系統、月面協同作業平臺等創新應用,項目已瞄準月球基地建設、太空旅游開發等新興市場。這種“技術驗證+商業預研”的雙重定位,與山東商業航天“1+3+N”發展戰略中“航天技術賦能多領域”的規劃形成深度契合,為航天科技與民生服務的融合開辟了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