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開羅郊外的吉薩高原上,一座神秘的巨型石雕靜臥千年,它就是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這座高約18米、長達73米的巨型雕塑,其規(guī)模相當于六層樓高,身長與波音747客機相當,是現(xiàn)存最大的獨立石雕。作為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它始終守護著吉薩金字塔群,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唯一留存至今的遺跡。
關于這座神秘雕塑的起源,考古界始終存在爭議。盡管普遍認為它可能是法老陵墓的守護者,象征著智慧與力量的結合,但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使得建造者身份和建造時間成為未解之謎。古埃及人沒有留下任何關于它的文字記錄,考古學家只能通過地質分析、建筑痕跡等間接證據(jù)進行推斷。值得注意的是,與金字塔不同,獅身人面像是直接從整塊巖石上雕刻而成,而非堆砌石塊建造。
近期,考古團隊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地下通道中發(fā)現(xiàn)了關鍵線索。這條延伸至獅身人面像圍墻的雕刻通道,直通金字塔下方的神廟。研究人員在圍墻角落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磚塊填充的切口,推測這里曾是排水系統(tǒng)的一部分。專家認為,這一設計是為了將雨水引向采石場所在的洼地,防止金字塔通道被淹。這一發(fā)現(xiàn)暗示,在哈夫拉金字塔建造前,獅身人面像可能并不存在,否定了它早于金字塔建造的說法。
然而,關于建造者的爭議并未平息。有學者指出,如果獅身人面像由哈夫拉建造,他不會允許排水系統(tǒng)威脅這座重要建筑。另一種觀點認為,哈夫拉繼位時,這里可能只是一個采石場,獅身人面像的雕刻尚未開始。在附近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大量工匠活動的痕跡——成千上萬的工匠曾在此敲打巖石,分離石塊,用于修建金字塔和神廟。這表明,無論建造者是誰,都需要運走數(shù)萬噸巖石,而獅身人面像正是由遺留的巨石雕刻而成。
地質分析為破解謎題提供了新方向。獅身人面像的巖層結構呈層狀分布,上層因含有更多海洋生物殘骸而更易風化,形成了獨特的侵蝕圖案。這種圖案與哈夫拉神廟墻壁上的凹槽高度相似,表明修建神廟的石料可能來自獅身人面像周圍的巖石。考古學家據(jù)此推測,獅身人面像的建造時間應晚于哈夫拉神廟,排除了它最初是獅子雕塑且早于哈夫拉時期建成的可能性。
在獅身人面像附近,考古團隊還發(fā)現(xiàn)了一座深埋沙土的墓室,屬于哈夫拉時期的牧師。這位牧師在哈夫拉去世后仍負責祭祀活動,表明法老死后仍被持續(xù)紀念。墓室的存在暗示,哈夫拉的祭壇至少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為何人們在法老去世幾百年后仍堅持祭祀?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隱藏在獅身人面像與它雙爪下的神廟中。
這座被稱為“斯芬克斯神廟”的建筑,其設計在古埃及金字塔建筑中獨一無二。神廟周圍殘留著巨大的石柱,曾雕刻著哈夫拉的巨型雕像,考古學家已在此發(fā)現(xiàn)12座此類雕塑。神廟與獅身人面像的緊密關聯(lián),進一步支持了它由哈夫拉建造的推測。盡管謎團仍未完全解開,但這些發(fā)現(xiàn)為理解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建筑技術提供了重要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