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2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兩位國際知名學者因其在宇宙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共享殊榮。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教授、多倫多大學教授約翰·理查德·邦德,與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喬治·埃夫斯塔西奧烏,憑借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突破性研究,共同獲得這一國際學術界的重要獎項。
兩人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理解宇宙基本屬性提供了關鍵工具。通過精確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一宇宙大爆炸遺留的"余暉",他們開發出創新方法,使科學家能夠更準確地計算宇宙年齡、分析其幾何結構,并確定普通物質、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比例。這些發現不僅深化了人類對宇宙演化的認知,也為后續天文學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談及學術生涯的起點時,埃夫斯塔西奧烏回憶起童年對宇宙的好奇。他透露,家中唯一一本兒童百科全書中關于帕洛馬天文臺200英寸望遠鏡的插圖,激發了他探索宇宙的強烈愿望。這份初心伴隨他至今,他的辦公室與家中仍懸掛著這架望遠鏡的海報。"那幅圖像讓我意識到,人類竟能通過科學手段觸及如此宏大的未知領域。"
邦德的學術道路則始于對科學敘事的著迷。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的著作《從一到無窮大》對他影響深遠,書中將宇宙起源、地球形成與生命演化編織成連貫的科學圖景。"這種將不同尺度現象統一解釋的思維方式,讓我看到科學研究的真正魅力。"邦德表示,這種跨領域的思考方式成為他研究宇宙學的重要方法論。
兩位學者在長期合作中建立了深厚友誼。邦德特別提到:"喬治不僅是我最信賴的科研伙伴,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在討論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往往能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這種默契的配合,使他們能夠持續推動宇宙學前沿研究。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兩位學者展現出不同態度。邦德認為AI是加速科研進程的有力工具,尤其在數據處理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埃夫斯塔西奧烏則更強調傳統研究方法的深度價值,認為"慢工出細活"的探索方式仍不可替代。盡管觀點不同,但他們達成共識:真正的科學突破始終需要人類創造力的驅動,AI應當作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