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席卷的當下,傳統合資車企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考驗。上汽大眾帕薩特Pro上市發布會上的一場意外“翻車”,曾將合資品牌智能化短板暴露無遺——當高管詢問車機系統“云南過橋米線的故事”時,首次提問毫無回應,二次追問后得到的竟是“靠背角度調整建議”。這場尷尬不僅成為行業笑談,更折射出合資陣營在智能化賽道上的集體困境。

合資品牌的智能化困局,本質上是全球體系與本土需求的“時差”沖突。傳統模式下,核心技術由外方主導開發,研發周期長且面向全球市場,難以快速適配中國消費者對車機系統“像智能手機一樣流暢”的期待。方言識別障礙、導航數據滯后、應用生態匱乏等問題,成為跨國巨頭系統“水土不服”的典型癥狀。某德系品牌曾因車機系統無法識別四川方言被用戶吐槽,正是這種脫節的生動寫照。
組織架構的“慣性依賴”進一步加劇了轉型難度。燃油車時代成功的層級化管理體系,在需要快速迭代的智能化研發中顯得笨重。一個OTA升級需經歷數月審批流程,與新勢力“小步快跑”的節奏形成鮮明對比。某日系品牌內部人士曾透露,其智能駕駛功能開發因決策鏈條過長,導致市場響應速度落后競爭對手半年以上。
供應鏈與核心技術依賴的“枷鎖”同樣沉重。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領域,芯片、操作系統、算法等核心環節多掌握在本土科技企業手中。傳統Tier-1供應商轉型緩慢,迫使合資車企必須打破原有供應鏈壁壘。某美系品牌與本土算法公司合作時,曾因數據安全責任界定問題導致項目延期三個月,暴露出技術整合的復雜性。
面對重重挑戰,合資陣營正通過差異化路徑尋求突圍。大眾ID.7搭載的ID.OS 2.0車機系統實現質的飛躍,別克至境L7憑借Momenta R6飛輪大模型實現城市導航輔助駕駛,豐田bZ4X的T-Pilot系統積累超100億公里安全數據,福特Mustang Mach-E的BlueCruise系統展現傳統車企技術積淀。這些案例表明,合資品牌正在用實際行動改寫“智能化落后”的標簽。

作為合資陣營的代表,上汽大眾的轉型路徑頗具代表性。將智能化提升至與電動化同等戰略高度后,企業投入巨資擴建本土軟件團隊,賦予中方更大決策權。2026款Pro家族車機系統的蛻變,正是深度本土化的成果——通過與科技伙伴聯合開發,系統接入龐大本土知識圖譜,實現“聽懂人話、辦成人事”的突破。在智能駕駛領域,高快NOA功能與“人機共駕”理念的融合,標志著技術進入2.0階段。
組織文化變革是上汽大眾轉型的另一關鍵。跨部門智能化專項團隊的成立,打破了傳統部門壁壘;敏捷開發模式的采用,使OTA升級成為常態。在生態合作方面,企業與華為、百度、阿里等科技巨頭展開多維度合作,同時與卓馭等自動駕駛企業聯合開發,構建起“本土化朋友圈”。這種“硬件制造標準化+軟件服務本土化”的策略,正在重塑合資品牌的競爭力。
從2024年9月的沉默耕耘到2025年9月的對答如流,上汽大眾用一年時間完成了自我證明。當2026款Pro家族車機系統流暢回答“過橋米線故事”時,這場突圍戰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合資品牌的智能化征程遠未結束——如何在燃油車平臺實現智能化價值躍遷,如何持續平衡全球標準與本土需求,仍是未來需要解答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