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最新動作引發行業高度關注。這位長期低調的技術掌舵者,于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開業儀式上,以"過擬合"現象為切入點,直指當前AI人才培養的深層矛盾。這場被業界視為"人才戰略升級"的演講,將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關聯推向新高度。
張一鳴用機器學習領域的專業術語作喻:當前部分AI人才如同"過擬合"模型,雖在已知領域表現優異,卻難以應對未知挑戰。這種洞察與脈脈發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動報告》形成呼應——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AI崗位需求激增10倍,但算法人才缺口持續擴大,"搜索算法"領域甚至出現5個崗位爭奪2名人才的極端情況。作為行業風向標,字節跳動以29.83的招聘指數領跑企業榜單,折射出頭部企業對核心人才的激烈爭奪。
這場人才爭奪戰背后,是字節跳動在AI領域的全面布局。自2024年下半年起,張一鳴每月參與Seed核心團隊復盤,推動技術迭代。今年4月,智能體平臺"扣子空間"開啟內測;同期至6月,通用大模型"豆包"連續三個月升級,6月推出的1.6版本在多模態處理上實現突破。在視頻生成領域,Seedance 1.0 pro模型登頂國際評測榜首;9月發布的Seedream 4.0進一步拓展圖像生成邊界。具身智能賽道上,7月推出的Seed GR-3模型構建起連接算法與硬件的橋梁。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人才戰略的深度調整。在2026屆校園招聘中,字節跳動計劃招募超5000名應屆生,研發崗位需求同比增長23%。更引人注目的是,張一鳴與上海交大ACM班創始人俞勇合作成立知春創新中心,采用"預備研究員"培養模式,通過實踐探索挖掘跨學科創新人才。這個培養中國計算機科學家"搖籃"的班級,20年間走出640名畢業生,99%投身科研領域,其創始人俞勇教授曾帶領學生打破歐美在程序設計競賽的長期壟斷。
快思慢想研究院田豐指出,當前AI領域存在"提著錘子找釘子"的困境:基礎研發者缺乏產品思維,產品設計師又遠離業務一線。張一鳴強調的創新人才需具備跨學科能力,能解決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而非固定難題。這種理念在Seed工作室的招聘公告中已有體現——不限專業背景,鼓勵探索智能邊界,并展示多個新員工的研究成果。
破解"過擬合"難題需要系統性變革。田豐建議,企業應從業務需求出發定義問題,培養既懂技術又通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建立AI+業務創新中心,并推動技術人員與業務部門早期協作。字節跳動正通過智能算力、基礎模型、應用平臺的全面投入,構建"AI基礎設施+生態"閉環,其布局覆蓋大模型、智能體、視頻生成、具身智能等多個關鍵領域。
自2021年退出一線管理后,張一鳴將戰略重心轉向探索企業未來十年發展邊界。田豐認為,中國互聯網擅長模式創新但原始創新不足,張一鳴正試圖推動底層范式突破。這種戰略轉向在人才培育體系重構中尤為明顯——當行業還在高薪爭奪算法工程師時,字節跳動已開始培養能定義問題、跨越邊界的新一代創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