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覆蓋六個國家、涉及141家企業共2896名員工的跨國研究顯示,將每周工作時長壓縮至四天且不降低薪酬的制度,能夠顯著提升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工作滿意度。這項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的干預研究,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實踐。
研究團隊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愛爾蘭和英國展開為期六個月的試驗,參與企業通過優化工作流程、取消低效會議等方式,確保員工在80%的工作時間內維持原有產出。試驗前后分別對員工進行心理健康評估,結果顯示,縮短工時后員工對工作表現的滿意度提升,心理健康指標顯著改善,職業倦怠感明顯降低。
研究負責人、波士頓學院社會科學家范雯指出,最初團隊擔憂員工為保持生產效率可能加快工作節奏,進而影響身心健康,但實際結果與預期完全相反。數據顯示,參與試驗的員工壓力水平不升反降,這表明四天工作制可能通過提供更充足的休息時間,間接提升了工作質量。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經濟學家佩德羅·戈麥斯分析稱,員工在充分休息后,工作錯誤率降低,專注度提升,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縮短工時反而能維持甚至提高效率。盡管研究未直接測算企業整體生產力變化,但90%以上的參與企業選擇在試驗結束后繼續推行四天工作制,側面印證了該制度對企業效益的積極影響。
研究還追蹤了制度長期效果,發現即使在試驗結束12個月后,員工的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仍保持高位。不過,研究團隊也承認,由于企業自愿參與試驗且數據依賴員工自述,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部分員工可能因期待減少工作時間而夸大制度優勢,因此需要更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結論。
這項研究背景與后疫情時代職場變化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指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員工壓力與倦怠感激增,多國勞動力市場出現職位空缺潮。四天工作制的試驗,正是為應對這一挑戰而設計的解決方案之一。通過調整工作節奏,企業或許能在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改善員工福祉,緩解人才流失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