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和商品貿易國,中國坐擁世界最強的港口集群,其貨物吞吐能力長期位居世界前列。據國際航運研究機構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30大港口中,中國港口占據11席;前10大港口中,中國港口更獨占7個,且前6名全部為中國港口,這一數據直觀展現了我國港口的硬實力。
交通運輸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8月,我國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呈現差異化發展態勢。其中,寧波舟山港以9.58億噸的吞吐量領跑全國,同比增長2%,集裝箱吞吐量達2863萬TEU;唐山港以5.8億噸緊隨其后,同比增長1.9%;上海港則以5.38億噸位列第三,同比增長1.3%,集裝箱吞吐量達3670萬TEU,居全國首位。
在4-5億噸吞吐量區間,青島港、廣州港、日照港和天津港形成第二梯隊。青島港完成4.98億噸,同比增長2.4%;廣州港完成4.44億噸,同比增長2.5%;日照港以4.3億噸和3.3%的增速位居第六;天津港則以4.02億噸和2.4%的增速排名第七。這四個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2205萬TEU、1844萬TEU、488萬TEU和1671萬TEU。
吞吐量3-4億噸的港口中,煙臺港和北部灣港表現突出。煙臺港完成3.62億噸,同比增長6.5%;北部灣港以3.21億噸和8.3%的增速成為增長最快的港口之一,其集裝箱吞吐量達641萬TEU。
在2-3億噸區間,黃驊港、連云港港、福州港和深圳港構成中堅力量。黃驊港完成2.43億噸,同比增長3%;連云港港以2.37億噸和7.6%的增速位居第十一;福州港完成2.3億噸,同比增長4.8%;深圳港雖完成2.19億噸,同比增長4.1%,但集裝箱吞吐量達2357萬TEU,居全國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大連港在此區間以2.01億噸出現1.1%的下滑,集裝箱吞吐量為354萬TEU。
吞吐量1-2億噸的港口包括湛江港、營口港、廈門港和秦皇島港。湛江港完成1.79億噸,同比下滑3%;營口港完成1.41億噸,同比下滑2.9%;廈門港完成1.37億噸,同比下滑1%;秦皇島港則以1.26億噸和4.4%的增速實現正增長,集裝箱吞吐量僅42萬TEU。
除上述18個主要港口外,交通運輸部統計還納入多個中小型港口。其中,珠海港以7891萬噸、海口港以8718萬噸、海南洋浦港以5527萬噸、溫州港以6354萬噸、南通沿海港以3571萬噸、汕頭港以2427萬噸的吞吐量位列其后。這些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普遍較低,反映出其貨種結構以散貨為主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