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家中流暢地觀看高清視頻、與遠方的親友進行視頻通話,或是通過線上平臺開展學習與工作時,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切便捷的網絡體驗背后,有一位科學巨匠的偉大創想功不可沒。他,就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
上世紀六十年代,通信技術雖已有一定發展,但在長距離、高信息量傳輸方面卻困難重重。信息的傳遞如同在狹窄小路上行駛的車輛,速度緩慢且數量有限。1966年,高錕發表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術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在這篇論文中,他大膽地提出了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傳輸光信號,以實現長距離、高信息量通信的設想。
這一設想在當時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打破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因為在人們的印象里,玻璃纖維與通信似乎毫無關聯。但高錕憑借其深厚的科學素養,不僅提出了設想,還通過嚴謹的計算,詳細闡述了實現光纖通信的條件,為通信領域描繪了一幅嶄新的藍圖。
然而,從理論設想邁向實際應用,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石英基玻璃纖維在實際制造和應用過程中,遭遇了諸多技術難題。其中,如何降低玻璃纖維的光損耗,以及如何確保光信號在長距離傳輸中的穩定性,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兩大關鍵問題。
盡管困難重重,但高錕的設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科學家們前行的道路。他們受此鼓舞,不斷投入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逐步攻克了這些技術難題,讓光纖通信從理論變成了現實。
如今,光纖網絡已如毛細血管般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延伸至鄉村的每一戶人家。它就像一張無形卻強大的巨網,將世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我們能夠隨時隨地享受到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這一切都離不開高錕當年的偉大創想。
光纖通信的實現,不僅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還對全球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它讓信息交流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高錕的這一創想,我們現在的網絡生活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或許我們還在為緩慢的網絡速度而煩惱,無法盡情享受高清視頻帶來的視覺盛宴,也無法與遠方的親友進行順暢的視頻通話。而這一切,都因為高錕的偉大創想而成為了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