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繪圖工具、腦機接口等新技術層出不窮,但產品設計的核心始終應圍繞用戶需求展開。唐·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曾提出技術演進的四個階段:機械操作、智能交互、AI輔助和植入式技術。如今,腦機接口已進入試驗階段,增強假肢等設備逐漸普及,但許多產品卻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忽視了用戶體驗的本質。
以AI繪圖工具為例,部分產品宣稱能生成電影級畫面,卻要求用戶輸入十幾行復雜參數。多數用戶嘗試兩次后便放棄使用,原因在于設計者未考慮用戶“省力”的核心需求。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健康類APP中:為老年人設計的健康管理軟件,將血壓記錄功能藏在三級菜單深處,而首頁堆砌了掛號、問診等低頻功能。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快速查看健康數據,而非學習復雜的操作流程。
技術的載體與形式不斷變化,但用戶需求的核心始終穩定。文字從甲骨刻痕到手機存儲,記錄的本質未變;相機從手動對焦到AI修圖,高效出片的目標始終如一。未來,無論技術如何迭代,設計的根基必須扎根于人性——用戶渴望省力、希望被理解、需要掌控感。這些需求,才是產品穿越技術周期的關鍵。
優秀的設計需從用戶目標路徑出發,而非單純堆砌功能。例如,智能開關的設計遵循“一鍵亮燈”的邏輯,而非要求用戶連接WiFi、進入APP設置。年輕人使用AI寫作工具,目的是節省時間,而非研究算法;病人使用遠程醫療設備,需求是便捷問診,而非操作復雜儀器。若設計脫離用戶實際目標,再先進的技術也難以落地。
將“省力、共情、掌控感”融入設計細節,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核心。例如,智能洗衣機首次使用時,會通過彈窗提示“洗襯衫選此模式”,而非羅列轉速、水溫等參數。這種設計將提示與用戶目標直接綁定,降低了學習成本。防錯設計同樣重要:USB接口的單向插入、電商下單前的地址確認,均是常規操作;而為中東用戶設計的APP,需避免使用綠色作為確認按鈕,以尊重當地文化禁忌。
反饋機制的優化也能顯著提升用戶體驗。部分轉賬APP在確認后顯示“3秒后到賬,可撤銷”,比單純提示“已轉賬”更貼心。這種設計考慮了用戶對轉賬錯誤的擔憂,提供了安全感。5秒可逆設計同樣體現了對用戶感受的尊重:郵件發送可延遲取消、意念消息發送前需二次確認,均賦予用戶“后悔權”,傳遞了“允許犯錯”的包容態度。
AI時代之后,技術不會淘汰設計,反而會讓設計更貼近人性。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只要設計始終關注用戶需求、目標與感受,就能避免偏離方向。人性需求,是穿越所有技術周期的“硬通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