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疊加中秋,這個被不少人視為“月餅大年”的特殊時節,月餅市場再度成為消費領域的焦點。過去大半年,市場在焦慮與不確定性中孕育出諸多新業態、新概念、新品牌,而月餅這一傳統食品,在這個黃金周與消費者錢包的碰撞中,展現出新的市場景象。
月餅,作為季節性食品,向來在人們心中占據特殊地位。美食家陳曉卿曾形容,月餅是那種“遠離才知其美好”的食物。它不僅承載著節慶氛圍,更因文化屬性帶來高溢價可能。高達50%-60%的毛利率,讓廣州酒家、元祖股份、五芳齋等“月餅巨頭”脫穎而出。從廣式、蘇式到滇式,月餅流派紛爭不斷;各類聯名、跨界產品層出不窮,“月餅江湖”的硝煙從未停歇。
然而,今年市場正經歷深刻變化。在“性價比”成為消費關鍵詞的當下,年輕人的月餅消費習慣悄然轉變。社交媒體上,網友們自制模具,將漢堡、豆沙包等創意食材做成月餅,甚至對長沙臭豆腐、螺螄粉等“黑暗料理月餅”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在現實消費中,年輕人對月餅的認知逐漸回歸理性。
價格是首要祛魅點。動輒上千的高價月餅,已難以打動年輕消費者。廣式月餅愛好者李欣發現,高端品牌正通過超前預售、早鳥價等手段降低身價。為追求性價比,她提前兩個月做攻略,在國慶假期和即時零售平臺的便利下,臨近中秋時以不到100元的價格購入美心月餅。許多無送禮需求的年輕人,則選擇在二手平臺團購高端酒店月餅,或等待節后打折。線下商超銷售人員透露,300元以上的月餅銷量明顯下滑,100-200元價格區間更受歡迎。
健康化與特色化成為另一消費趨勢。京東超市《2025年月餅趨勢洞察報告》顯示,73%的消費者關注成分健康,低糖、無添加產品需求激增。蘇州稻香村推出總含糖量低于5%的低糖蕎麥蘇式月餅,各地中醫院也順勢推出“藥食同源”的藥膳月餅。部分年輕人甚至選擇自制月餅,從選料到包裝全程參與,盡管耗時耗力,但原料放心、添加劑少的優勢獲得家人認可。
情緒價值同樣被重視。泡泡瑪特推出大熱IP星星人月餅,稻香村與鳴潮聯動,杏花樓與英雄合作,美心與月桂狗、寶可夢聯名,精準捕捉二次元與游戲人群的心理。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月餅口味的偏好從“獵奇”轉向“樸素”,金九月餅、黃莊月餅、內蒙古奶皮子月餅等地方特色產品熱度不減。
市場端,月餅行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在廣州從事月餅經銷十余年的郭凡表示,總體需求未減,但市場分化加劇。月餅90%仍用于送禮,品牌知名度、價格、包裝和口味是消費者采購時的核心考量。廣州酒家、美心、華美、陶陶居等傳統品牌咨詢量較高,跨界新品牌數量則明顯減少。
當前月餅市場主要分為四股勢力:一是稻香村、知味觀等傳統老字號;二是美心、元祖、華美等新老烘焙連鎖品牌;三是榴芒一刻、軒媽等新消費品牌及喜茶、奈雪等跨界玩家;四是星級酒店及大量私房烘焙、白牌工廠。不同勢力在今年表現各異。
傳統玩家勢頭強勁。廣州酒家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月餅業務營收同比微增1.32%,得益于新品與渠道拓展。其推出黑巧金烘咖啡味、玫瑰酸奶味等創新口味,省外市場銷售額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接近20%。華美食品集團總裁袁瀚釗透露,渠道團隊分為節慶與日銷團隊,并探索伴手禮產品線,依托“華美月餅夢工廠”等場景搶占日常禮品市場。頭部品牌對線上渠道的運營也趨于精細化,轉而專注線下經銷商渠道與體驗場景拓展。
新玩家入局勢頭減弱,但更注重品牌本質。茶飲品牌不再執著于口味創新,而是拼差異化與實用性。霸王茶姬推出以中國傳統走馬燈為靈感的“走馬喚月”禮盒,瑞幸中秋禮盒嵌入可拼裝積木,蜜雪冰城為員工禮盒加入旅行箱。然而,私房月餅與酒店月餅市場正經歷洗牌。部分私房店主表示,今年競爭激烈,大單減少,散單增多,原料與人工成本上漲,但消費者價格預期有限,導致盈利困難。不過,也有私房烘焙通過散裝禮盒組合創新實現爆單,山姆等品牌則關注寵物月餅等垂直賽道,取得不錯業績。
月餅市場仍具潛力。高毛利、品牌與文化價值賦予其創新空間。盡管“超級大年”尚未到來,但行業正走在積極變化的軌道上。未來,兩大方向值得關注:一是擁抱即時零售等新興渠道,將月餅從節慶商品轉為日常品,提升消費頻次;二是深化本地化創新,結合特色文化推出差異化產品,既滿足消費者求新心理,也為出海奠定基礎。今年1-8月,杭州月餅出口量同比增長約2.5倍,云南省月餅出口量達7520噸,主要銷往東南亞國家。知味觀、五芳齋、廣州酒家等巨頭已布局海外市場,推動中國月餅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