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產業鏈迎來多輪利好消息,從消費端爆款產品到基礎設施需求激增,再到國際科技巨頭的深度合作,整個行業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在消費應用領域,AI智能眼鏡成為市場焦點。meta公司首席技術官安德魯·博斯沃思透露,其最新款Ray-Ban Display智能眼鏡在美國線下門店已近乎脫銷,11月前的試戴預約也接近滿額。這款產品將AI技術與時尚設計相結合,引發消費者強烈反響。與此同時,蘋果公司計劃在未來12至16個月內推出無顯示屏智能眼鏡,直接對標meta的同類產品。亞馬遜則采取差異化策略,同步研發面向物流配送和普通消費者的兩款AR眼鏡。根據IDC預測,2025年智能眼鏡出貨量將激增247.5%,到2029年市場總量可達4310萬臺,年復合增長率達31.8%。目前meta以60.6%的市場份額領跑該領域。
基礎設施層面,鴻海精密(富士康)的業績數據印證了AI建設熱潮。該公司9月實現營收8371億新臺幣,環比增長38.01%,創下同期歷史新高。第三季度整體營收達2.057萬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1%。增長動力主要來自AI服務器機架的強勁需求,預計該業務季度營收將翻倍。云端網通產品成為四大業務線中增長最快的板塊,而智能消費電子因新品發布實現大幅增長,計算產品則表現疲軟。公司預計第四季度AI服務器出貨量將繼續攀升,維持營收環比增長態勢。值得注意的是,鴻海還參與OpenAI價值4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數據中心項目,該項目將與甲骨文、軟銀合作在美國建設五個新設施。
國際科技合作方面,英偉達與日本富士通達成戰略協議,共同開發集成AI智能體的全棧基礎設施。富士通正在研發基于Arm架構的2納米制程"MONAKA"CPU,目標實現電力效率翻倍,計劃2027年投入商用。英偉達CEO黃仁勛強調,通過與富士通CPU的協同,可實現更高能效。這項合作將推動日本到2030年建成先進的數字基礎設施。
半導體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革。花旗銀行最新報告顯示,AI相關銷售額在五年內從零增長至占半導體市場25%以上,推動行業實現25年來首次增長加速。盡管2025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預計增長16%至7310億美元,但收入增長完全由價格驅動,出貨量仍低于峰值,表明行業庫存處于低位,增長潛力充足。數據顯示,半導體平均價格從2019年的0.72美元漲至2025年的1.26美元,漲幅達75%,其中2022年以來上漲45%,創30年最大漲幅。AI數據中心半導體占比將從2022年的不足5%躍升至2025年的27%,2028年更達40%。在AI需求拉動下,行業收入增長率有望從歷史平均的7%提升至10%。只要AI發展周期持續,半導體整體需求將保持強勁,支撐行業估值溢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