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近日在北極海域成功完成十余次載人深潛任務,首次系統開展北極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獲取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樣本,并創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物種原位識別,為極地海洋科學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此次科考作為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的核心環節,依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與“深海一號”支持船,構建了“兩船一潛器”密集冰區作業模式與“一船兩潛器”少冰區協同機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通過載人潛水器與無人遙控潛水器(ROV)的聯動作業,團隊突破了極地深海探測的技術瓶頸,顯著提升了我國在極端環境下的深海進入與探測能力。
在為期數周的深潛作業中,“蛟龍”號從北冰洋海底采集了包括巖石、沉積物及海水在內的多類樣本,重點獲取了海蛇尾、海葵、海鞘等生物標本。助理研究員李夢娜指出,這些高完整度的樣本不僅豐富了國家極地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的物種庫,更為后續形態學鑒定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關鍵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深海生物呈現獨特的分布特征:底棲生物密度較高但個體偏小,物種多樣性顯著,且不同地質環境下的群落組成存在明顯差異。
參與下潛的潛航員團隊觀察到,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北冰洋調查海域的底棲生態具有鮮明特色。影像資料顯示,海蛇尾、海百合、海星等生物廣泛分布,而深海海山常見的珊瑚和海參類群則未被記錄。潛航員傅文韜分析,這種差異可能與北冰洋特殊的水文條件及底質類型密切相關,進一步印證了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獨特性。
本次科考的最大創新在于首次實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深海生物原位檢測技術。深海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德威解釋,通過搭載高清攝像設備的“蛟龍”號與無人潛水器協同作業,結合岸基環境DNA分子驗證,實現了對底棲生物的智能化識別與高效分類。這一模式突破了傳統采樣后實驗室鑒定的局限,大幅提升了物種調查的精度與效率。無人潛水器拍攝的作業視頻顯示,“蛟龍”號取樣過程與周邊生物群落被完整記錄,為生態研究提供了直觀的動態數據。
高清影像資料的AI分析還揭示了調查海域的空間異質性。初步結果顯示,不同區域的底棲生物密度與種群結構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發現為理解北極深海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新視角。許學偉強調,此次科考獲取的多元數據將深化人類對極地海洋生物地理格局與適應機制的認識,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