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張,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尤其在公寓密集區,居民因缺乏私人車位難以安裝家用充電設備。針對這一痛點,美國科研團隊提出創新方案——將城市路燈改造為公共充電樁,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充電難題提供新思路。
該項目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團隊主導,其核心優勢在于充分利用現有市政資源。研究指出,城市路燈網絡已全面接入電網,且分布覆蓋人車密集區域,改造后可直接作為公共充電點使用。相比新建充電站,這種模式無需額外鋪設電纜,僅需對路燈進行模塊化升級即可實現功能擴展。
在堪薩斯城開展的試點項目中,研究團隊通過AI算法對交通流量、土地利用等數據進行建模分析,精準定位了23個改造點位。改造后的路燈充電樁每小時可為車輛補充50公里續航,完全滿足日常通勤需求。實際測試顯示,該方案不僅安裝成本較傳統商用充電樁降低50%-66%,充電效率還提升30%以上,主要得益于市政電網的獨立供電特性避免了商業區常見的用電擁堵。
經過12個月的數據監測,試點項目驗證了雙重優勢:經濟性方面,單個路燈充電樁的改造費用僅為商用設備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實用性方面,穩定的電力供應使充電速度顯著優于商業充電站。研究團隊特別強調,這種模式尤其適合高密度居住區,既能緩解充電焦慮,又可避免新建基礎設施對城市空間的占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