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人機技術領域,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正引發全球關注。由中國西湖大學趙世鈺團隊主導研發的“飛行工具箱”系統,成功實現了多架無人機在近距離豎疊飛行狀態下的精準協作,這項被國際同行視為“危險飛行”的技術難題,終于被中國科研團隊攻克。
該系統的核心突破在于首次實現了豎疊飛行條件下亞厘米級精度的空中工具交換。研究團隊將多旋翼無人機與高自由度機械臂深度融合,創造出能像蜂鳥采蜜般精準協作的空中作業平臺。這一創新靈感源自對自然界蜂鳥行為的觀察——研究人員發現,蜂鳥能在晃動的花朵上完成毫米級精度的采蜜動作,這種天然的空中協作能力為無人機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技術實現層面,團隊面臨著重重挑戰。當多架無人機豎疊飛行時,上層無人機螺旋槳產生的下洗氣流可達13.18米/秒,這種強擾動會導致下層無人機劇烈晃動。傳統對接實驗的精度僅能控制在6-8厘米,而趙世鈺團隊通過三大核心技術模塊,將對接精度提升至0.80±0.33厘米。
第一個突破是氣流擾動估計與補償算法。研究團隊采用多層感知機和高斯模型,構建出能實時預測氣流影響的數學模型,通過動態調整控制參數,使無人機在強氣流中保持穩定。第二個創新是柔性電磁對接機構,該裝置具備自動吸附校準功能,即使兩機存在數厘米的位置偏差,也能實現精準對接。第三個關鍵技術是高自由度機械臂,其靈活度堪比人類手臂,能完成工具的抓取、傳遞和歸還等復雜動作。
2023年底,團隊在經歷數百次失敗后,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連續20次對接實驗中,系統不僅保持了亞厘米級精度,更在六級強風環境下完成穩定操作。這項成果經近一年優化后,于今年9月正式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標志著中國在多旋翼無人機協同作業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該技術的產業化前景同樣令人振奮。研究團隊演示了類似外科手術的操作場景:一架無人機懸停于工具箱無人機上方,通過機械臂精準抓取所需工具,完成任務后再將工具歸位。這種協作模式可擴展至高空建筑維修、災害救援等多個領域。例如在摩天大樓維護中,多架無人機可分工完成材料運輸、工具操作等任務,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在快遞物流領域,該技術將帶來革命性變化。未來配送無人機可在飛行途中完成電池更換,無需返回地面基站,這將顯著縮短配送時間。研究團隊正推進技術落地,一方面深化科研,探索更復雜環境下的高精度協作;另一方面與企業合作,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
這項突破不僅打破了行業對“危險飛行”的認知,更為空中協同作業開辟了新路徑。隨著技術不斷完善,這些“空中作業機器人”有望在更多領域展現價值,從工業檢修到應急救援,從物流配送到環境監測,其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中國科研團隊用三年時間完成的這項創新,正在重新定義無人機技術的可能性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