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峽集團旗下溪洛渡水電站近日完成重大技術升級——通過部署多類型智能巡檢機器人,實現大壩及水墊塘廊道巡檢業務100%無人化覆蓋。這座總裝機容量達1386萬千瓦的"西電東送"骨干工程,憑借285.5米級高壩和超8公里的復雜地下廊道系統,成為全球水電行業智能化運維的標桿案例。
項目技術負責人侯春堯透露,針對傳統人工巡檢存在的效率低、覆蓋盲區多等問題,溪洛渡電廠自2021年起開展專項攻關。研發團隊在金沙江畔的復雜地形中,成功部署4臺軌道式機器人、3臺履帶式機器人及1臺創新設計的四足機器人,構建起"空天地"立體化監測網絡。其中水墊塘網狀廊道存在45度陡坡的特殊結構,對設備機動性提出極高要求。
新投入的四足機器人采用仿生學設計,搭載激光雷達與視覺融合導航系統,可在無GPS信號的地下空間實現厘米級定位。該設備以每秒3米的速度行進,單次任務可覆蓋3公里廊道,其配備的毫米級裂縫檢測模塊能捕捉人眼不可見的結構形變。"機器人夜間巡檢精度比白天人工檢測提升3倍以上",侯春堯指著實時監測畫面介紹,系統已累計識別微小裂縫217處,其中8處為早期隱患。
在5公里長的大壩主體廊道,軌道式機器人以0.1米/秒的穩定速度進行24小時循環檢測,其搭載的3D激光掃描儀每分鐘采集數據量超過人工日檢量的200倍。履帶式機器人則專注于復雜地形,通過可變形底盤適應30厘米級臺階,在近期完成的汛前專項檢查中,成功發現并定位3處滲水點。
運維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過去需要2名技術人員耗時2天完成的巡檢任務,現由機器人集群在8小時內自動完成。運維人員通過云端管理系統即可獲取結構應力、溫度場、滲流場等12類監測數據,系統自動生成的健康評估報告準確率達98.7%。據測算,智能化改造使廊道巡檢成本降低65%,故障響應速度提升4倍。
這項突破性應用不僅解決了高拱壩長期監測的世界性難題,更為全球特大型水電工程提供了可復制的智能運維方案。隨著機器人集群累計巡檢里程突破1.2萬公里,溪洛渡水電站正從傳統能源生產向"數字孿生+智慧運維"的新模式加速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