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地球化學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突破性研究,通過分析5.41億年前的化學化石,為現代海綿祖先作為地球最早動物之一的假說提供了關鍵證據。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人類對生命起源的理解,更開創了通過分子信號追溯遠古生物的新方法。
傳統化石研究主要依賴骨骼、貝殼等硬質結構,而此次研究聚焦于被稱為“化學化石”的分子遺跡。這類物質是古代生物分子在數億年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穩定化學信號。研究團隊在埃迪卡拉紀(約6.35億至5.41億年前)的巖石樣本中,檢測到兩種特殊甾烷化合物——30碳(C30)和31碳(C31)甾烷。這些分子是甾醇在地質壓力下轉化的穩定形態,而甾醇廣泛存在于現代復雜生物的細胞膜中。
通過對比現代海綿的分子組成,團隊確認這些化學信號源自“海綿綱”生物。這類海綿至今仍廣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以柔軟身體過濾海水中的微小顆粒為生。研究負責人Roger Summons教授指出:“雖然無法復原遠古海綿的具體形態,但可以確定它們生活在淺海環境,沒有硅質骨架,身體完全由軟組織構成。”
為驗證假設,研究團隊采集了阿曼、西印度群島和西伯利亞的埃迪卡拉紀巖石樣本,并發現了新的C31甾烷。通過基因和酶活性分析,確認這種罕見化合物僅能由海綿合成。更關鍵的是,C31與C30甾烷共享相同的生物合成路徑,共同構成海綿特有的分子“指紋”。
為排除非生物干擾,團隊設計了三重驗證體系:首先在現存海綿中檢測到C31甾醇;其次在實驗室合成8種C31甾醇變體,模擬其數億年的地質轉化過程;最終發現僅兩種人工合成產物與古巖石中的分子完全匹配。論文第一作者Lubna Shawar解釋:“這證明這些分子不是隨機形成的地質副產物,而是遠古生物活動的明確證據。”
研究團隊強調,這項成果的最大價值在于建立了驗證生物標志物的科學范式。通過結合古巖石記錄、現存生物證據和實驗室模擬,他們成功區分了生命信號與環境干擾。Shawar表示:“我們展示了如何從地質噪聲中提取可靠的生物信息,這為早期生命研究提供了新標準。”
目前,研究團隊已啟動全球化學化石普查計劃,將在更多地區尋找C30和C31甾烷的分布。通過精確測定這些分子的年代范圍,科學家有望進一步鎖定地球首批動物的出現時間。該研究由MIT、加州理工學院等六所國際機構聯合完成,獲得NASA天體生物學計劃等多個科研基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