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捷龍三號遙八運載火箭在山東日照海域劃破天際,以"一箭十二星"的姿態直沖云霄時,全國首個"中國火箭班"落戶濟南歷城二中的消息同步引發熱議。這個將航天科技教育前移至中學階段的創新舉措,背后是山東在空天信息產業領域積累的深厚底蘊。
9月24日的這場海上發射,是山東近45天內第三次完成運載火箭升空任務。在煙臺海陽東方航天港,發射船"東方航天港"號甲板上,固體運載火箭精準將十二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個始建于2019年的海上發射母港,已累計保障19次發射任務,將127顆衛星送入太空,更完成了3次液體火箭動力試車和2次飛行回收試驗,建立起完整的液體火箭全系統測試能力。
中國首批航天員趙傳東在歷城二中"航天第一課"上的分享,揭示了航天人才培養的深層邏輯:"成為航天員需要的不只是星空夢想,更需要重復千次訓練的堅韌。"這種將理想主義與務實精神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正是"火箭班"設立的核心要義。該班級旨在構建創新素養培育體系,通過系統化的科技教育,為航天領域儲備戰略人才。
山東在航天領域的崛起軌跡堪稱典范。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火箭在黃海完成中國首次海上發射,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此后六年,東方航天港持續突破:2020年實現首次商業化應用發射,2022年開創"一站式"發射模式,2023年完成民營商業火箭首飛,2024年全球最大固體火箭"引力一號"成功首飛。這些里程碑事件,勾勒出從技術突破到產業成熟的完整路徑。
這種產業積淀正在轉化為教育創新的動力。中國火箭總工程師李少寧指出:"在青少年最具想象力的時期,讓他們近距離接觸航天技術,就是在播種創新的基因。"這種將產業前沿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既為航天事業注入年輕血液,也重構了科技人才的培養范式。當山東學子在校園里就能觸摸到真實的火箭模型,當航天工程課程成為必修內容,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已悄然扎根。
從黃海之濱的發射場到中學課堂的實驗室,山東正以獨特的"海陸聯動"模式,書寫著航天強省的新篇章。當傳統認知中的"非航天大省"連續創造多個"全國首次",當海上發射成為常態化的科技景觀,這片土地上生長出的不僅是運載火箭,更是一個關于創新與傳承的時代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