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合肥、上海、杭州三地接連迎來產業盛會——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數貿會)密集舉辦。十天之內,長三角地區以三場高規格展會向世界展示制造業轉型的澎湃動能,區域產業協同的“鏈式反應”正從汽車領域向具身智能等新興產業延伸。
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三場展會的核心看點。長三角“4小時產業圈”的集聚效應在此領域尤為顯著:上海憑借集成電路與人工智能技術為汽車注入“智能基因”,江蘇常州以97%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領跑全國,浙江寧波北侖區則承包了全國近六成汽車模具生產。這種跨區域協作使長三角不僅成為全國最大汽車出口口岸,更構建起覆蓋動力電池、車載芯片、自動駕駛系統的全生態鏈。
具身智能產業的崛起正在復制汽車業的成功路徑。工博會上,傅利葉機器人第三代人形機器人GR-3C與工業場景解決方案同臺亮相,展示“未來工廠”雛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工業機器人出口額達20.5億元,占全國半壁江山,其中浙江、安徽產量近乎翻倍,上海手術機器人出口量更以2.3倍增速占據全國八成市場。新時達等企業通過“上海研發控制器+浙江伺服電機+江蘇減速器+安徽殼體”的本地化采購模式,實現機器人核心零部件90%以上區域配套。
交通網絡的升級進一步加速產業融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從最初的高速公路時代邁入高鐵時代,覆蓋滬蘇浙皖九城市的2小時高鐵圈,使“4小時產業圈”半徑大幅收縮。在數貿會展示的產業圖譜中,庫卡機器人、螞蟻數科等“鏈主”企業串聯起算力算法、智能產品研發、應用拓展的全鏈條,上海臨港的RT-Thread睿賽德操作系統更以25億臺設備裝機量,構建起從IP到應用的自主生態。
跨區域協作催生創新成果。杭州靈伴科技與支付寶聯合開發的AR眼鏡,通過“看一下支付”功能實現全球首創的無感支付,雙方正拓展至停車繳費、語音打車等場景。這種“上海研發+長三角制造”“上海金融+長三角產業”的模式,在三場展會上屢見不鮮。上海經信委透露,具身智能產業已形成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下游集成服務的完整鏈條,在算法優化、精準控制等領域取得國際先進突破。
區域經濟數據印證著協同效應。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產值上半年增長9.1%,浙江數字貿易額達4150億元,江蘇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2%,安徽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激增94.8%。專家指出,滬蘇浙皖形成技術策源、承接轉化、規模應用的梯度格局,但需警惕同質化競爭。浙江中堅科技CEO鮑嘉龍強調:“具身智能市場藍海下,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唯有區域協同才能構建世界級產業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