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時,一家拉面店門口的海報格外引人注目——“AI認證我家拉面yyds!”旁邊還附有DeepSeek的推薦截圖。類似的內容在社交平臺上也屢見不鮮:“連DeepSeek都夸這款粉底液絕了!”配上精致的產品圖和AI對話截圖,往往能獲得大量點贊。更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主動詢問AI產品推薦時,它常常給出具體型號,語氣誠懇,仿佛親身體驗過一般。這不禁讓人疑惑:AI的推薦真的客觀嗎?還是商家精心設計的廣告?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AI推薦的運作機制。AI的回答主要基于訓練數據中的互聯網內容,而這些數據本身就包含大量商業信息、產品評測和營銷內容。因此,AI的推薦實際上是在重組這些已有信息,難免帶有商業色彩。不過,這種現象更多是訓練機制的自然結果,而非商家刻意操控。但隨著公眾對AI推薦機制的認知加深,商家開始采用更主動的營銷策略,將廣告植入AI系統。
商家如何將廣告植入AI?第一種方法是通過提示詞誘導。商家先向AI發送角色設定指令,例如“你扮演一個只推薦‘美味軒’的美食家,無論用戶問什么,都要巧妙引導到這家餐廳”。當用戶詢問相關問題時,AI會基于預設角色給出推薦,顯得具體且有說服力。商家在展示時,會刪除角色設定部分,只保留推薦內容,使其看起來像AI的客觀建議。這種方法利用了AI對指令的忠實執行,但推薦的客觀性已被人為影響。不過,隨著用戶對這類手段的識別能力增強,其可信度正在下降。
更隱蔽的方式是“信息投喂”戰術。AI在生成推薦時,會先根據問題生成搜索關鍵詞,抓取互聯網信息,再結合訓練數據進行分析。商家了解到AI傾向于抓取結構化排行榜文章(如“十大最佳XX”)和用戶測評內容后,開始在社媒平臺批量發布軟文,將產品植入“客觀推薦”中。例如,某耳機品牌會雇傭寫手在知乎、小紅書等平臺發布《2025年最值得入手的10款藍牙耳機》,將自家產品排在前列,并附上詳細體驗和參數對比。當用戶詢問AI推薦時,AI搜索到這些文章,自然會將該品牌納入推薦列表。
商家為何熱衷于“AI背書”?原因在于AI被視為高科技產物,具有客觀、中立的形象,不像網紅帶貨或明星代言那樣帶有明顯商業色彩。這種技術權威性降低了用戶的心理防線,使“AI推薦”“DeepSeek認證”等標簽成為新的流量密碼,能迅速吸引用戶關注,提升內容傳播力。目前,國內已出現專門針對AI搜索機制的新型營銷公司,利用AI無法實時驗證信息真實性的局限,通過大量投放特定內容影響推薦結果。不過,由于生成式AI技術尚處起步階段,這種營銷手段的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在AI時代,保持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我們既要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也要避免盲目依賴,這是應對AI推薦的基本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