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保險電銷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近期正式宣布退出其傳統電話銷售渠道。隨著遼寧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該公司沈陽財富電話銷售中心停止運營,這家以電銷業務聞名的保險企業,徹底結束了在該領域長達十余年的主導地位。
監管文件顯示,此次關閉的沈陽中心是該公司最后一家電話銷售機構。回顧其發展歷程,電銷渠道曾為公司貢獻超過半數保費收入——2011年占比達63%,2016年仍保持56%的份額。即便到2021年,在21家開展電銷業務的壽險公司中,其規模仍位居第四。但數據顯示,該渠道收入占比從2020年的31%持續下滑至2021年的27%,最終在監管壓力與市場變遷中退出歷史舞臺。
行業數據顯示,壽險電銷保費自2018年達到213.6億元峰值后持續萎縮,2021年已縮水至123.3億元。五年來,近20家保險公司累計關閉68家電銷中心,中國人壽、平安人壽等頭部企業也紛紛收縮戰線。獲客成本激增、投訴率攀升與互聯網渠道崛起構成三重壓力,其中中美聯泰電銷投訴占比高達86%,人均每日撥打150通電話僅能促成1-2單業務。
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正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轉型期。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23.37億元,同比增長51.19%,凈利潤2.35億元,增幅達32.77%。但風險綜合評級從AA級降至BBB級,凈資產較年初減少16.76%至82.9億元。保費結構出現顯著變化,2024年躉繳保費收入激增160%至87.02億元,首次超過新單首年保費,與行業普遍發展期交業務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投資端表現同樣波動,前三季度綜合投資收益率0.49%,但第三季度單季出現-1.35%的負收益。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指標較上季度下降約50個百分點,雖仍遠高于監管標準,但下降趨勢引發關注。這種矛盾表現折射出企業在規模擴張與風險控制間的艱難平衡。
渠道變革背后是深刻的行業轉型。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對電銷誤導行為的處罰力度,中美聯泰上海電銷中心近期就因違規被罰10萬元。與此同時,數字化渠道憑借成本優勢快速崛起,推動保險公司重構價值鏈。數據顯示,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自2016年的66.39億元持續增長至2024年的259.7億元,但凈利潤從2019年的18.54億元降至2024年的2.06億元,凸顯轉型期的成本壓力。
當前全國仍有72家電銷中心保持運營,泰康、平安等企業在特定業務線保留該渠道,尤其在標準化產品如意外險領域仍具優勢。但行業共識已形成:單純依賴單一渠道的模式難以為繼。保險企業正在構建"線上+線下""人工+智能"的多元化渠道體系,在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控制運營成本。
這場渠道革命實質上是消費者主權時代的必然選擇。當電銷時代落下帷幕,保險業正迎來以客戶體驗為核心的新生態。那些能夠精準把握客戶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的企業,將在轉型浪潮中占據先機。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數字化渠道保費占比已達37%,較三年前提升12個百分點,印證著市場格局的深刻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