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即將啟程,此次任務將攜帶六項科學實驗項目進入中國空間站。其中,"空間動物品系篩選與飼養關鍵技術驗證"實驗尤為引人注目——四只經過嚴格篩選的小黑鼠將成為首批進駐空間站的哺乳動物,開展為期五至七天的空間環境適應性研究。這項實驗將填補我國在空間站小型哺乳動物研究領域的空白,為后續生物實驗奠定技術基礎。
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潔凈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為這場"太空選秀"做最后準備。從三百只候選小鼠中脫穎而出的四十八只備份鼠和四只"太空鼠",均經歷了長達六十余天的嚴苛選拔。實驗動物中心工程師王祎曦透露,篩選標準涵蓋生理指標、繁殖能力、運動協調性、空間認知及記憶能力五大維度,每輪淘汰率達10%-20%,最終勝出者堪稱小鼠界的"精英選手"。
體能測試環節中,科研人員使用自主研發的轉棒式疲勞儀對小鼠進行考核。六只小鼠需在持續旋轉的滾輪上保持平衡,停留時間最長者方可晉級。若全員掉落,則選擇最后落地的體能最優者。"這相當于給小鼠設計的'動感單車'挑戰賽",王祎曦解釋道。在抗眩暈能力測試中,小鼠要經歷橫向、豎向及正反方向的持續旋轉,科研人員通過觀察其前庭功能反應篩選適應失重環境的個體。
與常見的實驗小白鼠不同,此次選用的是近交系小黑鼠。這種小鼠基因高度一致,個體差異極小,能確保實驗數據的可比性。"用一百只近交系小鼠做實驗,結果幾乎完全相同",王祎曦強調。相比之下,封閉群小白鼠因遺傳背景復雜,更適合未來需要觀察個體差異的研究階段。科研團隊還設計了迷宮測試等環節,考察小鼠的記憶力和空間認知能力,確保其能在密閉環境中自主覓食。
運輸階段,小鼠將居住在特制的"太空艙"內。據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方武介紹,上行生保支持裝置可提供全程生命維持保障,入軌后轉移至飼養裝置,配備實時監控系統。地面控制中心將通過多維度視頻,持續觀測小鼠在失重環境下的行為模式變化,研究密閉空間對哺乳動物生理心理的影響機制。
此次實驗采用雌雄各兩只的配置,在軌觀察期結束后將隨神舟二十號返回地球。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指出,這不僅是我國首次完整構建從地面準備到在軌實驗的全流程技術體系,更將初步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在空間環境的應激響應規律。"這是從零到一的突破",他強調,實驗數據將為后續長期太空生物研究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