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弱水靜靜流淌,胡楊林披上金黃盛裝,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一年中最絢麗的時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將開啟年度收官之戰,神舟二十一號乘組肩負使命,準備在浩瀚宇宙書寫新的傳奇。
10月30日上午,問天閣內,執行神舟二十一號任務的3名航天員首次集體亮相。指令長張陸時隔兩年多再次叩問天宮,這位經驗豐富的航天駕駛員將帶領團隊完成重要使命;第三批航天員武飛和張洪章則以全新身份開啟太空首秀,分別擔任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這個由三種類型航天員組成的乘組,年齡跨越"70后""80后""90后"三個代際,展現出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生機。
按照計劃,10月31日深夜,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將從這片見證無數奇跡的西北大漠騰空而起,直指中國空間站。這不僅是航天員個人的榮耀時刻,更是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征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每一次火箭升空,都承載著對過往成就的致敬;每一回星河探索,都彰顯著向未知進發的決心。
張陸的航天之路始于2009年。當時已是空軍某團空戰射擊主任的他,毅然報名參加第二批航天員選拔。經過嚴格訓練,2022年11月29日,他作為神舟十五號乘組成員首次進入太空。在180多天的任務期間,他創造了多項紀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開啟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完成4次出艙任務,刷新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這些經歷為他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他擔任神舟二十一號指令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神舟十五號任務結束后,張陸以"新人"姿態投入高強度訓練。他給自己定下嚴格標準:所有訓練科目必須達到最優成績。盡管年齡增長帶來體能恢復挑戰,但他每天比年輕隊友多花時間訓練,用更多汗水和努力彌補差距。2024年,他成功入選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面對由不同專業背景航天員組成的新團隊,他充滿信心:"我們的特長互補,能夠覆蓋任務各個方面的需求。"
32歲的武飛創造了中國航天兩項新紀錄:執行任務最年輕的航天員和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成員。這位來自內蒙古包頭的青年,201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航天器熱試驗工作。他參與驗證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的熱控系統,為航天器在太空穩定運行作出重要貢獻。
2018年,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啟動,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武飛毫不猶豫報名,希望通過親身操作自己參與設計的航天器,為航天事業貢獻更多力量。從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員的轉變充滿挑戰:飛船手動交會對接訓練初期操作不精準,他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航天員請教;水下訓練時與厚重訓練服"磨合"困難,在張陸指導下逐漸掌握技巧。入選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后,他深知責任重大,每天認真記錄訓練細節,確保每個操作都準確無誤。
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將負責空間站組合體的平臺照料、設備維護維修和升級等工作。他對即將到來的太空任務充滿期待:想親手完成熱學相關實驗,想透過舷窗尋找故鄉草原,想體驗太空漫步與宇宙"零距離"接觸,還想和隊友在太空共度春節,創造獨特人生記憶。
載荷專家張洪章的航天夢想源于對科研的熱愛。這位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研究者,曾帶領團隊突破離子傳導膜技術瓶頸,實現關鍵材料國產化。當得知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首次面向科研人員招募載荷專家時,他毫不猶豫報名,希望將科學理想與飛天夢想結合。2020年9月,他成功入選,開始航天員訓練生涯。
訓練中,張洪章發現多年打太極拳的習慣意外幫助他掌握離心機訓練要領。太極拳中的身體控制技巧,讓他能更好地應對訓練中的胸腹部擠壓感。從科研工作者到航天員的轉變,也帶來思維方式的根本改變:過去追求創新方法,現在更注重準確執行規定操作;過去關注局部優化,現在考慮系統整體影響。這種轉變讓他更深刻理解載人航天工程的系統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