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屆中國鳥類學大會上,來自十余個國家的千余名鳥類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圍繞鳥類行為生態、演化機制及保護監測技術展開深度探討。會上,一款由長沙企業自主研發的IoB生物物聯網系統引發廣泛關注,該系統通過技術創新為破解鳥類遷徙之謎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每年春秋兩季,數以億計的候鳥跨越洲際完成生命遷徙。這些飛行精靈如何精準定位遷徙路線?幼鳥又如何繼承代代相傳的生存智慧?研究發現,鳥類遷徙規律不僅關乎生態平衡,更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禽流感病毒傳播路徑與候鳥遷徙通道高度重合,航空安全領域也需要精準掌握鳥類活動規律。然而受限于技術瓶頸,尤其是對體重不足50克的極小型鳥類,傳統監測手段難以實現高頻次、長周期的數據追蹤。
針對這一難題,長沙環球信士公司歷時五年研發的IoB系統實現了技術突破。該系統由超輕型追蹤器、智能通訊基站和云端數據平臺構成三維監測網絡,其中0.45克微型標簽可連續工作一年,功耗僅為衛星定位設備的千分之一。當佩戴標簽的鳥類進入基站覆蓋范圍(最遠達30公里),系統會自動完成"身份打卡"并將數據實時回傳,經算法處理后生成可視化遷徙軌跡與棲息地分布圖。
目前,該系統已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部署200余個監測基站,初步構建起跨國界協同監測網絡。在大會現場,企業負責人宣布將啟動"長江-黃河流域覆蓋計劃",預計2026至2028年間新增2000個智能基站,實現國內主要遷徙通道的系統化監測。這項投資超億元的項目,將使中國鳥類遷徙研究精度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
這家創新企業的成長軌跡同樣引人注目。2013年,湖南城市學院周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長沙高新區創立環球信士,專注于野生動物追蹤技術研發。經過十年發展,企業已推出40余款衛星追蹤終端,占據國內80%市場份額,產品遠銷歐美澳等30余個國家。從極地企鵝到熱帶候鳥,全球研究者都在使用"中國造"設備開展生態研究,這標志著中國在野生動物監測領域已形成完整的技術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