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產GPU領域掀起一股上市熱潮,摩爾線程與沐曦股份成為焦點。這兩家企業不僅完成上市輔導或過會,更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和資本吸引力,引發市場對“中國版英偉達、AMD”的無限遐想。
摩爾線程的崛起堪稱行業傳奇。創始人張建中曾是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主導中國市場占有率從2008年的不足50%躍升至2020年的80%。2019年離職創業后,其團隊核心成員幾乎全部來自英偉達:市場生態總監、GPU架構師、銷售總監等關鍵崗位均由前英偉達高管擔任。這種“英偉達系”基因使其在2020年6月成立后,12月即獲天使輪融資,百天內躋身獨角獸行列,Pre-A輪融資額達數十億元,不到300天便推出首款GPU芯片。
沐曦股份的路徑同樣引人注目。創始人陳維良在AMD工作十余年,主導15款高性能GPU的流片與量產。創業時,他帶走了AMD全球首位華人女科學家彭莉(曾任首席SOC架構師)和大中華區首位科學家楊建(后任華為海思架構師)。這種技術班底使沐曦股份成立僅2個月便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兩年半內經歷七次增資、八次股權轉讓,IPO申報前12個月新增近百位股東。
資本市場的追捧印證了這兩家企業的潛力。2025年1-2月,摩爾線程發生9筆股權轉讓,厚雪資本、深創投等機構以74元/股的高價收購老股;IPO前,其融資估值達298.45億元,股東數量多達82家。沐曦股份的估值也高達210.71億元,股東達124個。早期投資人收獲頗豐:摩爾線程天使輪股東“沛縣乾曜”初始投資190萬元,如今持股價值已超12.68億元,翻了667倍。
從產品布局看,兩家企業均瞄準全功能GPU賽道。沐曦股份構建了AI訓練推理、通用計算與圖形渲染三大產品線,曦思N系列用于智算推理,曦云C系列支持訓推一體,曦彩G系列專注圖形渲染。摩爾線程則覆蓋消費級顯卡、企業級加速卡、服務器智算卡及SoC芯片,每年推出一代GPU架構,已發布“蘇堤”“春曉”“曲院”“平湖”四代芯片。其夸娥千卡智算集群可支撐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MTT S80顯卡更成為首款支持DirectX 12的國產顯卡,能流暢運行《黑神話:悟空》等3A大作。
財務數據折射出高速成長態勢。沐曦股份營業收入從2022年的42.64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7.43億元,2025年一季度營收達3.2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摩爾線程的增長更為顯著:2022-2024年營收從0.46億元增至4.38億元,復合增長率達208.44%;2025年上半年營收7.02億元,超過此前三年總和。毛利率方面,摩爾線程AI智算產品達90.7%,總毛利率從2023年的26%升至2024年的71%,接近英偉達水平。
盈利預期的改善同樣明顯。摩爾線程凈虧損從2022年的18.40億元逐年收窄至2025年上半年的2.71億元,預計2027年實現合并報表盈利。沐曦股份預計2026年盈虧平衡,2025年1-9月營收同比增長437.36%至464.23%。這種積極預期與AI行業的火熱行情形成共振,推動兩家企業成為資本市場的“情緒標的”。
然而,與英偉達、AMD的對比仍顯不公平。以摩爾線程MTT S80顯卡為例,其對標英偉達2021年的3060系列,但在明暗表現、光線追蹤、畫面幀率上仍有差距。其MUSA架構雖集成AI計算、圖形渲染等四大引擎,但短期內難以挑戰英偉達CUDA生態,只能通過兼容CUDA代碼降低用戶切換成本。這種“曲線救國”的策略,反映出國產GPU在技術積累上的不足。
市場地位的差距更為直觀。摩爾線程在國內GPU市場份額不足1%,客戶集中度高: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貢獻營收98.29%,其中第一大客戶占比56.63%。沐曦股份同樣依賴單一產品,僅有訓推一體芯片曦云C500系列能形成規模收入。兩家企業的營收結構也較單一,摩爾線程AI智算業務占比達94.85%,To C市場尚未得到充分檢驗。
高投入、高虧損、高波動性是行業共性。2024年,摩爾線程研發費用率高達310%,沐曦股份為121%,營收完全無法覆蓋研發投入。盡管隨著規模擴大,摩爾線程研發費用率降至79%,沐曦股份降至68%,但短期內仍難實現自負盈虧。這種“燒錢”模式對資本市場的依賴度極高,上市成為補充資金、擴大影響力的關鍵選擇。
產業鏈的支撐能力同樣關鍵。兩家企業均采用Fabless模式,將生產制造環節交給晶圓廠代工。這意味著,要真正講好“中國英偉達、AMD”的故事,不僅需要自身技術突破,還需等待國內產業鏈的成熟。不過,在當前AI產業早期、GPU芯片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搶到“國產自主可替代”的市場機遇已足夠重要——1-3月沐曦股份產銷率達132%,便是這一機遇的生動注腳。
目前,“國產GPU四小龍”均在加速IPO進程。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已于去年8-9月發布輔導備案報告,沐曦股份、摩爾線程則爭搶“第一股”頭銜。對這兩家企業而言,與其與英偉達、AMD正面競爭,不如先在客戶需求和同行競爭中跑出速度。畢竟,在AI產業的風口下,“吃肉喝湯”的機會遠比“虎口奪食”更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