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芯片市場近期掀起漲價潮,內存條價格飆升引發廣泛關注。據現貨市場數據顯示,10月中旬以來,DRAM產品價格持續走高,DDR5 16G和DDR4 16G均價較前一周分別上漲20.59%和11.11%,較上月漲幅更是高達58.73%和43%。在浙江杭州等地,內存條價格近一個月內翻倍,原本200多元的產品漲至400多元,千元級產品價格逼近2000元關口。
社交媒體上,不少消費者曬出囤貨照片,感嘆內存條成為"電子茅臺"。有網友表示:"提前組裝電腦省了不少錢,現在內存條漲價速度比黃金還快。"數據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DRAM價格同比上漲171.8%,而同期國際現貨黃金價格漲幅不足110%,兩者漲幅差距顯著。
存儲芯片作為電子設備的"記憶單元",是推動本輪漲價的核心因素。這種半導體器件分為兩類:NAND閃存實現數據持久化存儲,斷電后數據不丟失;DRAM則用于實時數據暫存,需持續供電但讀寫速度快。其中基于DRAM技術的高端品類HBM(高帶寬內存),因能滿足AI計算、服務器等場景的海量數據實時流轉需求,成為市場追捧的焦點。
供應鏈端呈現復雜局面。AI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強勁需求,單臺AI服務器對DRAM的需求量是普通服務器的8倍。OpenAI等企業提出的每月90萬片晶圓訂單,相當于消耗全球DRAM月產能的53%。與此同時,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大存儲巨頭將大量產能轉向HBM和DDR5生產,直接擠壓了DDR4的產能空間,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經銷商的囤貨行為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波動。今年年初開始,華強北等電子集散地出現大規模掃貨現象,民用市場現貨流通量銳減。TrendForce集邦咨詢報告顯示,三大廠商轉移產能并宣布DDR4等產品進入生命周期末期,引發市場積極備貨。2025年第三季度DRAM合約價上漲10%-15%,現貨市場漲幅更高達40%-45%。
消費電子領域已感受到漲價壓力。小米發布紅米K90手機時,創始人雷軍將不同版本價差過大歸因于存儲成本上漲。集團總裁盧偉冰坦言:"全球供應鏈走勢難以改變,存儲成本漲幅遠超預期且將持續加劇。"國泰君安證券研報指出,服務器需求回暖疊加AI服務器放量,是推動存儲行業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的核心動力,大模型訓練對內存容量的激增需求,正將緊缺態勢傳導至整個產業鏈。
面對市場變化,國內存儲廠商采取多項應對措施。部分模組廠通過提前囤貨緩解供應壓力,另有企業加強與國產晶圓廠合作,構建更穩定的供應鏈體系。這種產業調整既是對市場變化的適應,也折射出全球存儲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