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Alphabet旗下Waymo憑借本土化無人駕駛車隊在美國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時,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正以更快的商業化步伐和更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在全球市場掀起新一輪競爭浪潮。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最新數據顯示,百度蘿卜快跑、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三家中國企業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數量已超越美國同行,且這些項目正從技術測試加速轉向規模化運營。
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戰略已初見成效。在迪拜、阿布扎比和新加坡等中東及東南亞城市,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已開展常態化服務;歐洲市場方面,德國、英國等地成為下一階段重點布局區域。值得關注的是,這些企業不僅輸出技術,更通過與當地網約車平臺、交通運營商深度合作實現本地化落地——例如文遠知行與Grab在新加坡的合作、小馬智行與康福德高的運輸服務整合,均體現了"技術+運營"的雙重輸出模式。
國內市場的突破更為顯著。武漢、廣州已實現全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化運營,北京、上海則通過發放運營示范牌照為技術落地鋪路。小馬智行在廣深兩地的載客服務中,車輛已完全脫離安全員監控;百度蘿卜快跑在武漢的訂單量連續三個月環比增長超40%,顯示出市場對完全無人駕駛服務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成本優勢成為中國企業全球擴張的核心競爭力。美國銀行大中華區汽車及工業業務負責人李明勛指出,中國自動駕駛車輛的物料成本較美國同類產品低30%-50%,這對需要大規模部署車輛的運營服務商具有致命吸引力。"美國企業受制于高昂的硬件成本,在全球化布局上顯得猶豫不決,而中國企業正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快速占領市場。"他分析稱。
這種競爭優勢已引發國際合作模式的轉變。Uber選擇與文遠知行在阿布扎比共建自動駕駛網絡,Lyft則與百度達成歐洲市場合作協議,計劃2025年率先在德國、英國推出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合作均采用"技術授權+收益分成"的輕資產模式,既規避了美國企業直接投資的重資產風險,又實現了技術價值的最大化輸出。
面對中國企業的強勢崛起,美國自動駕駛企業尚未形成有效應對策略。多數美國公司仍專注于本土市場技術迭代,全球擴張計劃普遍推遲至2026年以后。這種戰略差異使得中國企業在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幾乎未遭遇直接競爭,為技術落地和商業模式驗證贏得了寶貴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