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市場個性化需求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小米汽車以高端定制服務切入賽道,試圖通過差異化服務打破傳統競爭格局。這項服務雖為消費者提供了打造專屬座駕的可能,但實際落地過程中暴露的規則限制與體驗短板,正引發行業對定制化模式可行性的深度探討。

小米定制服務的準入門檻堪稱嚴苛。目前僅SU7 Ultra與YU7 Max兩款頂配車型支持定制,中低配車型及SU7 Max標準版均被排除在外。在可定制內容方面,雖涵蓋車漆、輪轂、剎車等外觀與性能部件,但選項深度遠不及傳統豪華品牌。以操控升級為例,消費者僅能在有限的高價配件中選擇,如價值4.2萬元的打孔機蓋,這種"為湊單而選配"的現象,暴露出定制邏輯與用戶需求的錯位。
市場反饋顯示,高門檻策略直接導致目標群體萎縮。購買頂配車型的消費者本就屬于小眾,其中愿意額外支付超10萬元進行定制的用戶更是稀缺。更值得關注的是,強制消費規則引發了廣泛爭議。與超豪華品牌通過稀缺性營造高端形象不同,小米明確要求定制金額達標,這種"隱形門檻"被消費者視為對選擇權的侵犯。而定金8萬元的規定,在行業普遍采用低額定金或分期支付的對比下,顯得尤為突兀。

面對質疑,小米的改進路徑已逐漸清晰。在配置豐富度上,借鑒保時捷等品牌的成熟經驗,引入更專業的懸掛調校、動力系統升級等選項,將成為突破口。消費自由度方面,取消強制金額限制、提供梯度化定金方案,有助于重塑用戶信任。運營效率層面,將簡單改裝項目下放至4S店執行,既能縮短交付周期,又能通過規模化操作降低成本。
盡管當前服務存在諸多局限,但小米的探索仍具有行業標桿意義。在年輕消費群體追求"獨一無二"的今天,定制服務為汽車個性化提供了新范式。通過技術迭代與流程優化,若能在保持創新基因的同時,更精準地平衡商業規則與用戶體驗,這項服務或將成為撬動高端市場的關鍵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