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據中心因突發故障導致業務中斷的事件屢見不鮮。根據Uptime Institute的調查,超過半數的運營組織在過去三年中經歷過影響業務的數據中心中斷,部分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中心承擔的任務愈發關鍵,行業對其穩定性和持續性的要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過去,數據中心被視為成本中心,行業主要關注規模和擴容。然而,在復雜多變的業務環境下,這種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如今,數據中心正逐步轉型為價值中心,承擔起支撐業務增長、抵御不確定性以及驅動創新的重任。如何確保數據中心在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時仍能保持業務連續性,成為整個行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在此背景下,華為憑借其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厚積累,率先提出“韌性”將成為數據中心未來發展的關鍵命題。在2025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發布了《韌性DC白皮書》,系統闡述了韌性數據中心的建設理念、方法論和實踐路徑。白皮書指出,業務永續、確定性安全、彈性自適應和Agentic AI運維是構建韌性數據中心的四大核心方向。同時,華為還提出了數據中心韌性成熟度模型(DRMM),為企業評估建設成效和演進進度提供了量化工具。
進入AI時代,數據中心面臨的韌性挑戰更加嚴峻。AI工作負載的高密度和高功耗特性,使得風險格局、應用需求和技術架構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次光模塊或網絡故障可能導致價值數千萬的AI集群癱瘓;大模型訓練和在線推理的潮汐性需求對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算力、網絡和存儲的深度耦合也使得數據中心建設容易陷入碎片化、高成本和低效果的困境。這些變化表明,“高可用”已不足以應對當前挑戰,“韌性”成為更迫切的需求。
韌性數據中心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夠在故障發生時迅速恢復,并通過內置的安全防護機制確保數據可信與合規。這種能力不僅能保障核心業務不中斷,還能提升客戶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韌性DC白皮書》將“韌性”定義為“故障即常態,恢復即本能”,強調系統在故障發生時能夠像本能反應一樣快速、自動地恢復正常狀態。
白皮書提出的四大支柱為韌性數據中心建設提供了明確規范。業務永續要求數據中心實現“數據零丟失”和“服務零中斷”;確定性安全強調建立覆蓋應用、數據、主機、網絡和物理環境的縱深防護網;彈性自適應通過智能調度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Agentic AI運維則通過引入多Agent協同,實現隱患自優化、變更自校驗和故障自閉環。這些支柱為數據中心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規劃圖紙。
在落地方案上,華為通過多層次容災、縱深防御、彈性資源管理和智能化運維,幫助企業實現業務不中斷、數據不丟失和服務不降級。例如,華為的多地多活解決方案可抵御城市級災難,實現最高級別的業務連續性;縱深防御體系覆蓋網絡邊界、主機、應用和數據安全,形成多道防線;彈性資源管理結合云原生和Kubernetes技術,實現資源的動態分配;Agentic AI運維通過大模型驅動的多Agent協同,實現運維自動化閉環。
為了衡量數據中心韌性建設成效,白皮書提出了DRMM模型。該模型將韌性分為五個等級:L1為被動應對,依賴人工處理;L2為初步管控,建立災備和應急管理體系;L3為管理量化,引入自動化和監控系統;L4為數據驅動,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管理;L5為智能演進,借助AI實現自我優化。DRMM為企業提供了循序漸進的升級路徑,幫助其避免盲目投入,聚焦階段性重點突破。
數據中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韌性建設需要全鏈條協同。芯片、硬件、軟件、網絡、安全和運維服務等環節都可能成為薄弱點。白皮書呼吁,供應商應在設計階段考慮互聯互通與標準化,運維方應借助AI平臺提升自動化水平,監管方應推動行業共識與標準落地。這種協同不僅能提升數據中心的穩定性,還將推動整個ICT產業生態向更智能、自動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韌性數據中心的建設已從IT部門的任務上升為企業戰略層面的議題。對于金融、能源和電信等行業,韌性意味著交易不中斷、能源不斷供和通信不掉線;對于超大規模云廠商,韌性是承載海量應用的基礎保障;對于更廣泛的社會層面,韌性所帶來的穩定性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底氣。在AI時代,韌性正在成為數據中心的核心競爭力,誰能率先實現韌性建設,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