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的“創新科技館”內,一批代表未來制造方向的前沿科技產品正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從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機器工人”到直接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碳捕集裝備,這些成果不僅展示了中國制造業的創新活力,更凸顯了初創團隊與中小企業在技術突破中的關鍵作用。
在“未來‘智’造”主題展區,具識智能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成為焦點。這些身高約1.6米的機器人站在工業流水線旁,當傳送帶送來不同形狀的零件時,它們會迅速識別、抓取,并根據預設規則將零件分類放入指定容器。若容器裝滿,另一臺機器人會立即將其運送至倉庫。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實現了從識別到搬運的全自動化。支撐這一場景的,是具識智能自主研發的具身智能操作系統insightOS。該系統整合了語義解析、數據采集、模型訓練等功能,可適配多種國產機器人硬件,目前已與樂聚、優必選等企業合作,在汽車制造、電子裝配等領域構建了完整應用場景。
“這套系統的核心優勢在于完全自主可控。”具識智能創始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治軍介紹,insightOS從芯片層到應用層均采用國產技術,解決了工業場景中機器人協同作業的難題。例如,在某汽車零部件工廠,搭載該系統的機器人已能完成90%以上的物料分揀任務,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3倍。
材料能源領域的創新同樣引人注目。上海交通大學與中能建公司聯合研發的空氣直捕碳模塊,通過新型吸附材料直接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單臺設備年捕集量可達5000噸,填補了國內大噸位工業級碳捕集裝備的空白。另一項由復潔科技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的成果,則將城市垃圾轉化為零碳燃料。該技術通過熱解氣化工藝,使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0%,目前已在長三角地區試點應用。
為促進技術轉化,“創新科技館”今年首次設立技術交易展區和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展區。其中,技術交易展區匯聚了來自上海科技創業中心推薦的20個高質量孵化項目,涵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展區則展示了蘇浙皖三省與上海聯合攻關的15項技術,包括新型儲能材料、智能傳感芯片等。這些展項不僅體現了區域協同創新的成果,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對接資本與市場的平臺。
“工博會一直是制造業創新的風向標。”展會負責人表示,通過聚焦中小企業和初創團隊,“創新科技館”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制造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潛力。據統計,開展前三日,已有超過300家企業與參展方達成合作意向,涉及技術授權、聯合研發等多種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