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米在科技領域的表現引發了廣泛關注,其“做什么,成什么”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趨于同質化競爭的背景下,小米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在核心業務上持續突破,更在多個新興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智能手機行業長期面臨創新瓶頸,各大廠商在性能、影像等基礎維度上的競爭愈發激烈。小米近期推出的年度旗艦手機小米17系列,通過在攝像頭模組區域增設“妙享背屏”,為行業帶來了交互方式的革新。這塊副屏不僅支持顯示時鐘、AI生成頭像等實用功能,還能實現后置主攝自拍預覽、推送出行提醒等交互場景。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戶可通過超級小愛的AI識屏能力,將餐廳預訂信息、活動二維碼等內容直接“貼”到背屏,甚至可以搭配復古掌機保護殼,將手機轉化為游戲設備。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智能手機的交互維度,也為行業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思路。
小米的突破并非局限于智能手機領域。在汽車市場,小米憑借SU7和YU7兩款車型迅速崛起。數據顯示,這兩款車型在純電車型銷量榜中均進入前十,且售價高于多數競品。僅憑兩款車型,小米汽車便實現了單周近1.08萬輛的銷量,超越了“蔚小理”等頭部造車新勢力。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小米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對競爭格局的深刻洞察。與當時主流的增程模式和家庭大空間SUV不同,小米選擇了純電模式和運動兼具空間的差異化路線,成功在紅海市場中開辟了新賽道。
在核心技術領域,小米的突破同樣令人矚目。今年5月,小米發布了“玄戒O1”和“玄戒T1”兩款3nm旗艦SoC芯片,成為全球第四家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其中,玄戒O1芯片采用10核CPU和16核GPU,性能與功耗達到行業第一梯隊水平,安兔兔跑分超過300萬分,與蘋果A18 Pro芯片相當。搭載這兩款芯片的小米15S Pro、小米Pad 7 Ultra等高端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口碑。
操作系統方面,小米澎湃OS的發布標志著小米在系統底層重構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通過將系統級AI能力與OS深度融合,小米不僅構建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公有底座”,更為“AI全生態”奠定了基礎。這種技術積累,使得小米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的協同優勢進一步凸顯。
在大家電領域,小米同樣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近日,小米大家電業務正式登陸歐洲市場,提供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進一步豐富了當地市場的選擇。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小米大家電業務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持續深化高端化戰略,通過“妙享背屏”等創新設計,實現了從參數領先到體驗優先的認知突破。
小米的成功,離不開其創始人雷軍的企業家精神。在年度演講中,雷軍坦言,面對汽車、芯片等高投入、高不確定性的業務,大多數企業家可能會選擇保守策略。但正是他的進取精神,推動了小米在這些領域的布局。尤其是在汽車業務上,雷軍親自擔任第一負責人,帶領團隊完成了戰略規劃和關鍵戰術的落地。
小米的業務布局并非盲目擴張,而是基于“核心能力”和“生態優勢”的相關多元化。手機、大家電和新能源汽車具有消費電子屬性,在硬件、軟件、供應鏈和渠道領域存在大量可共享資源。而芯片和操作系統作為根技術,能夠為三大品類提供通用支持。這種資源與能力的復用,降低了小米多線作戰的風險。同時,“人車家”多端協同和芯片、操作系統與消費終端的一體化協同,為小米帶來了獨特的產品體驗優勢。
差異化創新是小米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的關鍵。無論是智能手機、汽車還是大家電,小米都沒有沿用行業傳統做法,而是基于對用戶需求和競爭格局的深刻理解,通過差異化產品戰略實現突圍。例如,在汽車領域,小米提前預見了增程大空間SUV市場的紅海競爭,選擇了純電模式和運動兼具空間的差異化方向,成功打造了現象級產品。
核心技術領域的飽和投入和長期耐心,是小米實現技術蝶變的基礎。5年前,小米制定了5年1000億元的技術研發投入計劃,為手機、大家電、汽車等業務的突破提供了支撐。在芯片業務上,盡管面臨行業衰退和汽車業務巨額投入的壓力,小米仍堅持研發,累計投入超過135億元后,最終實現了量產和商用。小米還在智能工廠集群和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入,為產品創新和業務成功奠定了基礎。
據小米官方透露,未來5年,其技術研發投入將進一步提升至2000億元??梢灶A見,在核心技術的持續驅動下,小米將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為消費者帶來更多性能極致、價格厚道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