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云棲大會期間舉辦的高德技術峰會上,高德地圖董事長劉振飛發表主題演講,系統闡釋了企業全面轉向"空間智能"的戰略布局。這一轉型標志著高德從傳統地圖服務商向物理世界智能交互基礎設施提供商的跨越,旨在通過AI技術重構人與空間的連接方式。
"空間智能將成為繼云計算之后,各行業與物理世界交互的基礎設施。"劉振飛指出,該技術體系的核心在于賦予AI理解真實世界復雜性的能力。與語言模型側重思維表達不同,空間智能通過三維時空建模實現從被動感知到主動預判的躍遷,使AI從"對話工具"升級為"行動伙伴"。
支撐這一戰略的技術底座,源自高德二十余年積累的動態空間認知體系。據介紹,企業每日處理超過15億公里的導航數據,涵蓋人、車、路、店的時空交互信息。這些數據經過多模態融合處理,已形成穩定的底層能力,可精準量化餐廳熱度、道路擁堵規律等復雜場景。
技術落地成果顯著。新上線的AI助手"小高老師"單日調用量突破12億次,活躍用戶超4億,其通過智能體協同可定制個性化出行方案。同期發布的"高德掃街榜"基于真實到店行為生成,上線首日即吸引4000萬用戶,成為全球首個生活服務領域的空間智能榜單。
在導航領域,紅綠燈AI領航、全域車道級導航等創新功能持續迭代。衛星求救系統等應急服務則展現了空間智能在極端場景下的應用價值。這些突破共同構成了高德全面AI化的技術圖譜,推動產品從二維地圖向三維空間服務升級。
生態建設方面,高德明確"簡化世界復雜性"的定位。通過開放空間智能能力,助力智能眼鏡、汽車、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領域合作伙伴專注創新。目前已有多個行業的頭部企業接入其技術體系,形成跨領域的技術協同網絡。
技術峰會現場,劉振飛演示了空間智能如何重構服務邏輯。以餐廳推薦為例,系統不僅分析用戶位置和歷史行為,更通過實時交通、門店客流、周邊設施等三維數據,預測最佳到達時間和消費體驗。這種動態決策能力,正是傳統推薦系統難以實現的突破。
據技術團隊介紹,空間智能的實現依賴視覺、定位、語音等多模態信息的深度融合。通過構建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體,系統可主動預判擁堵變化、設施故障等突發事件,為B端客戶提供風險預警服務。這種預測能力正在向物流、零售、市政管理等領域延伸。
隨著技術開放生態的推進,高德正從地圖服務商轉型為空間智能操作系統提供商。劉振飛強調,企業的終極目標是讓合作伙伴無需重建空間認知能力,而是直接調用成熟的技術模塊,就像使用云計算資源般便捷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