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36號發射臺近日迎來歷史性時刻——藍色起源公司研發的新格倫火箭成功完成首次助推器回收,并順利將NASA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這標志著繼SpaceX之后,全球第二家商業航天企業掌握了重型火箭垂直回收技術,為太空運輸領域注入新的競爭活力。
當地時間下午3時55分,這枚高達189英尺的火箭從發射臺騰空而起。飛行四分鐘后,第二級火箭與主體分離繼續奔赴太空,而助推器則啟動返回程序。十分鐘后,助推器精準降落在發射臺,現場工作人員爆發出熱烈歡呼。此次任務不僅實現了回收目標,更搭載了兩項重要載荷:為NASA建造的火星大氣探測器,以及前往拉格朗日點L2的"逃逸號"衛星。
火星探測器將開啟為期兩年的星際旅行。它們先在L2點駐留等待火星軌道接近地球的窗口期,預計2026年末脫離L2點,經地球引力助推后于2027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導的科學團隊將研究火星大氣層流失機制,并評估行星表面輻射環境,為未來載人登陸提供關鍵數據。這項任務成本控制在1億美元以內,僅為傳統火星探測器造價的三分之一。
同步部署的"逃逸號"衛星將開展地球空間環境觀測。兩顆衛星將在160至1萬公里高度范圍內,對高層大氣和磁層進行三維立體測量。這種多點觀測模式能更精準捕捉空間天氣變化規律,其數據將用于改進衛星軌道預測模型。作為NASA小型創新行星探索計劃(SIMPLEx)的一部分,該項目驗證了低成本航天器執行復雜科學任務的可能性。
藍色起源的突破性進展引發行業震動。SpaceX創始人馬斯克與CEO格溫·肖特維爾先后在社交媒體發文祝賀,肖特維爾評價稱"這是商業航天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成功使藍色起源成為全球第二家掌握火箭回收技術的企業,其新格倫火箭的7米直徑整流罩和760噸起飛推力,使其具備向月球及深空運送大型載荷的能力。
這家由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創立的公司,在航天領域已深耕二十余年。為攻克火箭回收技術,工程團隊耗時十年進行數千次風洞試驗,改進了著陸支架結構和發動機節流控制算法。聯邦航空管理局的最新報告顯示,新格倫火箭的33臺發動機并聯設計,使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足以支持月球基地建設所需的物資運輸。
藍色起源的野心不止于地球軌道。公司正在研發的"藍月"著陸器已進入最終測試階段,該設備采用液氫燃料發動機,可運送3.6噸物資至月球表面。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此前表示,美國計劃2026年實施載人登月,這要求商業合作伙伴必須加快研發進度。藍色起源CEO戴夫·林普透露,公司正在建設月球資源開采模擬實驗室,重點研發氧提取技術。
此次發射雖取得成功,但藍色起源的航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今年初的首次試射中,助推器在返回無人船途中發生爆炸。工程團隊隨后對導航系統進行全面升級,新增的激光雷達陣列使著陸精度提升至0.2米級。氣象部門數據顯示,發射當日太陽活動引發的地磁暴達到G3級,但改進后的火箭抗輻射設計成功抵御了空間天氣干擾。
隨著新格倫火箭通過關鍵技術驗證,全球商業航天市場格局面臨重塑。摩根士丹利分析報告指出,火箭可重復使用技術能使單次發射成本降低80%,這將刺激衛星互聯網、太空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藍色起源商業總監透露,公司已收到來自歐洲航天局和阿聯酋的月球任務訂單,首批復用火箭計劃于2025年第三季度投入商業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