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的研究為出血性中風治療帶來新突破。美國科研團隊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低強度超聲波技術可有效清除腦內神經毒性碎片,為這類危急病癥提供了潛在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案,甚至可能延伸至阿爾茨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領域。
出血性中風發生時,破裂血管釋放的血細胞等廢棄物會在腦組織中積聚,引發持續炎癥反應并造成神經元損傷。這種病理過程與顱腦創傷、失智癥等疾病存在共同機制,但現有治療手段存在明顯局限:外科手術雖能清除血腫,卻需要患者及時抵達具備專業設備的中風中心;藥物研發雖已開展多年,但至今未有獲批的特效藥問世。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研發的超聲裝置通過特定頻率的聲波振動,在動物實驗中展現出顯著效果。研究人員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實質出血兩種小鼠模型中測試發現,該技術能將腦內紅細胞清除率提升至50%以上。這些被分解的細胞碎片通過腦脊液循環系統轉運至頸部深淋巴結,最終被機體代謝系統處理。
實驗數據顯示,接受超聲治療的小鼠在多項指標上表現優異。在腦實質出血模型中,治療組存活率較對照組提高37%,腦水腫體積減少42%,體重恢復速度加快2.1倍。行為學測試進一步證實,治療小鼠在轉角測試中的轉向準確率提升58%,抓握力測試得分增加65%,顯示出更好的神經功能恢復。與某實驗性藥物療法對比,超聲治療在碎片清除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現更優。
該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其非侵入性操作模式。研究團隊設計的可穿戴式超聲裝置能精準定位腦部治療區域,通過短時脈沖式聲波刺激增強腦膜淋巴引流功能。這種物理干預方式避免了手術創傷和藥物副作用,特別適合急診場景下的快速干預。目前研究團隊正籌備人體臨床試驗,重點驗證該技術對人類腦組織的適用性和長期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