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競爭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科技企業間的“人才爭奪戰”愈發激烈。近日,原快手副總裁張迪的職場動向引發行業關注——這位曾主導可靈AI大模型研發的核心人物,已正式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出任淘天集團“未來生活實驗室”負責人,職級為阿里高級管理序列P11,直接向淘天集團首席科學家鄭波匯報。
公開資料顯示,“未來生活實驗室”是阿里AI戰略布局的關鍵技術陣地。該實驗室聚焦大模型、多模態交互等前沿領域,匯聚了頂尖技術人才與海量算力資源,成立僅一年多便在國際頂會發表超10篇技術論文,并在大語言模型、多模態交互等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此次張迪的加入,被視為阿里強化AI技術領導力的重要信號。值得注意的是,該實驗室此前由鄭波兼管,這位擁有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碩博學位的技術領袖,曾在谷歌任職11年,主導過展示廣告算法團隊與中國地圖團隊,在深度學習與多模態技術領域經驗深厚。
張迪的職業生涯頗具戲劇性。這位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碩畢業生,2010年加入阿里后從基層技術崗位起步,逐步成長為資深技術專家,離職前擔任阿里媽媽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工程架構負責人。2020年,他轉投快手擔任大模型與多媒體技術團隊負責人,2024年更以“技術一號位”身份主導可靈大模型架構搭建與全場景應用落地。然而隨著快手戰略調整,今年8月張迪卸任可靈AI技術負責人職務。短暫加入B站擔任技術核心負責人后,他最終選擇回歸阿里,完成職業生涯的“閉環”。
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張迪的回歸對阿里具有雙重戰略價值:其既熟悉短視頻、直播場景的AI產品開發,又具備從技術研發到業務落地的完整經驗,這正是阿里推進電商全場景AI升級所急需的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阿里在AI領域的布局正全面提速——今年2月,CEO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3800億元用于AI與云基礎設施建設,創下中國民營企業該領域投資紀錄;9月24日云棲大會上,其提出的“ASI宣言”更直接帶動股價單日飆升近3000億港元。
電商領域的另一巨頭京東同樣在AI賽道加速奔跑。今年5月,其推出“TGT頂尖青年技術天才項目”,面向全球招募多模態大模型、機器學習等領域的頂尖人才;秋招期間更釋放1.8萬個核心崗位,與阿里、抖音等企業展開人才爭奪。創始人劉強東親自掛帥AI戰略,推動京犀、他她它等消費端AI產品與零售、物流等產業級應用同步發展,計劃三年內構建萬億級人工智能生態。
相較于阿里與京東的技術驅動路線,抖音選擇差異化競爭策略。其旗下AI應用豆包憑借文字、語音、音樂、圖片、視頻的全模態生成能力,成為國內首個用戶破億的AI工具。今年推出的AI購物功能,更將工具屬性延伸至商業決策領域,開創了智能消費伙伴的新模式。這種“工具+商業”的閉環生態,為抖音在AI商業化賽道開辟了獨特路徑。
當前,阿里、京東、抖音三大巨頭在AI領域的競爭已形成鮮明特色:阿里側重技術研發與生態構建,京東聚焦產業賦能與人才儲備,抖音則發力消費端工具與商業變現。盡管路徑各異,但三者均將AI視為決定未來競爭格局的核心戰略支點。這場圍繞技術、人才與商業模式的全方位較量,正在重塑整個科技行業的競爭規則與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