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SU7尚未發布時,互聯網上曾掀起一場熱烈討論:雷軍是否會推出一款“紅米汽車”?人們憧憬著一款售價14.99萬元、零百加速僅需4秒的轎跑,讓普通人也能觸摸到性能的魅力。然而,SU7最終并未踏入這一價格區間。如今,東風奕派以eπ007+的姿態,將這一幻想變為現實。

14.99萬元,3.7秒破百,四驅系統,激光雷達,8295P芯片——這些配置單獨出現,都足以支撐一款20萬元級別的車型。但eπ007+卻將它們全部塞進了一輛A級轎車的價格區間。這不是簡單的配置堆砌,而是一場以“技術平權”對抗價格焦慮的宣言。東風奕派沒有選擇降維打擊,而是直接抬高了入門級車型的標準。
eπ007+的野心,并非與秦L、銀河L6等車型爭奪銷量,而是試圖填補小米SU7留下的市場空白。小米SU7定義了性能車的上限,而eπ007+則定義了普通人觸手可及的起點。前者販賣夢想,后者兌現承諾。在這個時代,真正稀缺的不是概念,而是將概念落地的速度。
從技術層面看,eπ007+更像是一臺“紅米版SU7”。四驅系統帶來3.7秒的破百成績,FSD可變阻尼懸掛源自百萬級跑車,同級唯一標配激光雷達與8295P芯片。東風沒有玩虛的,而是以一種“真刀真槍”的態度,將性能、智能、安全、健康等要素全部拉滿。
與小米SU7相比,兩者的差距不在于性能,而在于情緒價值。雷軍擅長營銷造夢,而東風奕派則專注于產品落地。SU7賣的是故事,eπ007+賣的是事實。如果當年SU7真的能以14.99萬元的價格上市,或許能創造一段造車神話;而現在,這段神話由東風奕派續寫。

東風的聰明之處,在于看準了市場的空白。2025年的新能源轎車市場,價格大多集中在11.98萬元左右,所有品牌都在比拼“便宜的智駕”,卻無人涉足14萬到20萬元的真性能區間。eπ007+精準切入這一被遺忘的市場,用性能讓“性價比”重新獲得尊嚴。
3.7秒的破百成績,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個心理爆點。在燃油車時代,領克03+、高爾夫GTI等車型曾用這樣的參數點燃年輕人的熱血;如今,這一數字來自一臺智能純電車。FSD懸掛、激光雷達、四驅布局,這些原本屬于性能品牌的標簽,如今貼在了14萬元的車上。
eπ007+讓“性能”重新成為年輕人的話題,而非土豪的玩具。性能不該是貴族專屬,科技不該有門檻。東風奕派將“我也能行”的信心重新還給消費者,這是最具爆發力的品牌敘事。
更深層次來看,eπ007+是東風新能源的破局之作。它不僅是一款產品,更是品牌加速的象征。兩年內投放四款車,突破20萬交付量,東風用行動詮釋了“速度”二字。奕派品牌正從實驗室走向賽道,從工程邏輯轉向情緒共鳴。
比亞迪有秦L,吉利有銀河星耀8,長安有啟源A07,它們的邏輯都是“省”;而東風奕派的邏輯是“爽”。爽來自3.7秒的爆發力,也來自8295P芯片驅動的智艙速度。一個讓人上癮的產品,往往先征服神經,再征服錢包。
當然,eπ007+面臨的挑戰也不小。如何讓用戶相信東風能造出不輸小米的智能體驗,是營銷的關鍵。它需要用更年輕的語言講述自己,而非靠國企口吻發布新聞。能否像小米那樣制造話題,決定了eπ007+能否成為下一個網絡爆點。
東風若想讓eπ007+破圈,核心不是再堆參數,而是講一個“普通人也能開超跑”的故事。一旦這個故事成立,它就不只是汽車,而是社交貨幣。14.99萬元買到3.7秒破百,這句話本身就足夠傳播。
歷史在輪回。曾經紅米手機以極致性價比逼出整個行業降價,如今eπ007+以同樣的方式逼出了新能源轎車的第二次洗牌。性能平權,不止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市場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