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官網最新披露顯示,健信超導IPO注冊申請已獲正式批復。根據發行方案,該公司計劃在上交所科創板發行不超過4192萬股新股,標志著這家專注于醫用磁共振成像(MRI)設備核心部件研發的企業即將登陸資本市場。從今年5月9日申報材料獲受理,到8月、9月連續完成兩輪監管問詢,再到10月順利通過上市委審議,整個上市進程僅用時不足半年,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作為MRI設備核心部件領域的領軍企業,健信超導的主營業務覆蓋超導磁體、永磁體及梯度線圈等關鍵部件的研發生產。數據顯示,其核心產品占MRI設備總成本的比重達到50%,在產業鏈中占據重要戰略地位。灼識咨詢的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該公司超導磁體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躍居第五,國內排名第二,其中永磁體產品更以超過60%的全球份額穩居行業首位。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9億元、4.51億元、4.25億元和2.52億元,凈利潤呈現持續攀升態勢,同期分別達到3463.5萬元、4873.47萬元、5578.39萬元和3191.84萬元。但深入分析發現,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9.56%、22.84%、24.94%和24.84%,顯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更值得關注的是,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出現劇烈波動,2022年與2024年分別出現3675.73萬元和2060.27萬元的凈流出。
在現金流波動背景下,公司連續三年實施現金分紅,2022年至2024年累計派發現金紅利5999.89萬元。這種"分紅與融資并行"的做法引發市場質疑,特別是在首輪申報材料中包含9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計劃后,經監管兩輪問詢,最終在10月更新的招股書中刪除了該募資項目,擬募集資金總額相應調整為7.75億元。公司對此解釋稱,原營運資金測算未充分考慮現有貨幣資金及規模效應等因素。
關聯交易問題同樣引發監管關注。報告期內,公司向關聯方寧波仝川金屬制品的采購金額分別達949.73萬元、846.50萬元、1541.51萬元和661.47萬元。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不同章節披露的采購數據存在細微差異,2024年及2025年1-6月數據分別相差0.66萬元和0.90萬元。雖然金額不大,但反映出信息披露的精準度有待提升。
存貨管理方面,公司期末存貨賬面價值從2022年的1.82億元持續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30億元,同期存貨跌價準備也相應增加。應收賬款管理同樣面臨挑戰,2025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攀升至26.93%,較2024年上升6.17個百分點。因主要客戶貝斯達經營困難,公司已對其應收賬款全額計提減值準備,凸顯客戶集中度帶來的潛在風險。
作為科創板擬上市企業,技術創新實力備受關注。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投入持續增長,但5.66%-6.65%的研發費用率顯著低于行業14.41%-18.36%的平均水平。專利布局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擁有的85項授權專利中,有15項境內發明專利和2項實用新型專利通過受讓取得,占比達34.88%。這種"自主研發+技術引進"相結合的模式,雖然快速充實了技術儲備,但在原始創新能力評估方面可能面臨更多審視。
在費用管控方面,公司展現出較強的運營效率。報告期內銷售費用率維持在1.05%-1.24%的低位,管理費用率4.53%-5.97%也顯著低于行業9.42%-11.21%的平均水平。但行業分析師指出,過低的費用投入可能影響市場拓展和技術突破,長期來看需要平衡短期利潤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技術積累方面,公司自2003年成功研發國際首臺商品化0.35T開放式永磁體以來,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和戰略并購,構建起完善的產品矩陣。2020年全球首發的1.5T無液氦超導磁體系統,標志著公司在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產品矩陣涵蓋1.5T至3.0T多個系列,在電磁場設計、均勻度控制等核心技術指標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際市場開拓成效顯著,公司已與日本富士膠片、美國GE醫療等全球知名企業建立穩定合作,產品出口至日本、歐美及新興市場,海外銷售收入占比超過50%。這種全球化布局不僅提升了品牌影響力,也為應對國內市場波動提供了有效緩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