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莊的舞臺上,一場前所未有的辯論賽拉開帷幕。與以往不同,此次辯論的主角并非人類,而是由多支團隊研發的機器人。它們端坐在辯論席兩側,隨著主持人宣布開始,一場圍繞人類時間與宇宙運行關系的激烈思辨就此展開。
決賽現場,湖北大學隊的人形機器人與松延動力-松美美隊的半身仿生機器人率先展開對決。當湖北大學隊的機器人闡述“人類時間可標注宇宙運行”的觀點后,松延動力-松美美隊的機器人僅停頓5秒,便以清晰的邏輯展開反駁。它不僅針對對方提出的地球公轉、自轉等論據逐一駁斥,更將漁民出海時遵循的潮汐規律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等知識相結合,展現出驚人的知識整合能力。
這種表現讓臺下評委驚嘆不已。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云澤指出:“人類辯手很難在短時間內調用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機器人在語言組織、思考效率方面已展現出超越人類的潛力。”
與側重運動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不同,此次辯論賽重點檢驗了機器人的感知、認知與決策能力。這些機器人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術,其“大腦”負責處理感知與決策,“小腦”則控制運動協調。執行理事長彭煥萍解釋道:“機器人需要在復雜語義環境中精準捕捉信息差異,生成邏輯嚴密的論點,這要求它們克服傳統大模型常見的‘幻覺’和‘邏輯跳躍’問題。”
從分組賽晉級總決賽后,湖北大學隊的人形機器人與松延動力-小諾隊的半身仿生機器人圍繞“機器人是否會統治人類”展開冠軍爭奪。雙方交替攻防,一方用生動比喻引發共鳴,另一方則緊扣邏輯漏洞展開反擊。整場辯論不僅考驗邏輯與觀點,更對機器人的多模態交互能力、大模型算力及推理進化提出極高要求。
盡管機器人在知識儲備上表現突出,但交互環節仍存在不足。部分機器人在反駁時反應稍顯遲緩,缺乏人類辯手的隨機應變;另有機器人在對方發言未結束時就搶先陳述。趙云澤評價:“單項技能表現優異,但腦、耳、口的協同能力仍需提升,這反映了當前機器人技術的真實水平。”
賽事難度隨賽程推進逐步升級。初賽階段采用人機協同模式,由人類辯手與機器人共同參賽;復賽則升級為跨隊“人機對戰”,要求機器人與非本隊人類辯手交鋒;決賽最終采用純機器人對決形式,全面檢驗人工智能的獨立思辨能力。
評委評分標準也突破傳統勝負觀念,從邏輯性、語言表現力、多模態交互、技能展示及臨場應變五個維度綜合考量。這種設計既是對機器人大模型訓練的考驗,也是對硬件設備調試水平的檢驗。最終,松延動力-小諾隊憑借出色表現奪得冠軍,湖北大學隊與松延動力-松美美隊分獲亞、季軍。
松延動力-小諾隊研發項目經理陳鵬透露,團隊針對辯論場景對仿生機器人進行了專項訓練,包括辯論語料優化和對話管理,賽場表現有效驗證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此次大賽填補了國內機器人“智能思辨”類賽事的空白,吸引了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14支團隊參與,展現了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邏輯推理及情感交互領域的深度探索。
主辦方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賽事推動大模型從“內容生成”向“深度思辨”進化,加速語義理解、邏輯推理等核心技術迭代。參賽團隊可依托亦莊開源平臺進行二次開發,促進技術成果向產業轉化,推動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