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經濟學人》最新一期雜志上公布了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成果,試圖探討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僅通過分析人的面部特征,就對其可信度做出判斷。這項研究基于部分存在倫理爭議的學術觀點——這些觀點認為,面部特征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個性。
研究團隊提出,人工智能系統具備通過面部分析預測個體某些關鍵特質的能力,這些特質甚至包括與財務成就相關的指標,例如是否容易獲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基于先前面部特征與個性關聯研究的AI模型。
在實際操作中,該團隊從LinkedIn平臺上獲取了96000名MBA畢業生的頭像照片,并利用AI系統提取了五個被視為“軟技能”的個性特征,分別是開放性、責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隨后,研究人員對這些LinkedIn用戶的職業發展軌跡進行了長期跟蹤。
經過分析,研究團隊聲稱發現,AI從面部特征中識別出的個性特質與這些人在職場上的表現存在顯著關聯。例如,研究指出外向性特質與薪資水平之間存在強烈的正向聯系,而開放性特質較高的人則可能薪資水平相對較低。
這項研究并非孤立存在。目前,類似的AI面部識別技術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應用。在美國,部分州已經開始使用AI軟件來驗證駕駛證信息,但這一舉措對那些面部特征與身份證信息存在差異的人群造成了困擾。在英國,大都會警察局利用AI面部識別系統成功破獲了大量案件,盡管其誤判率僅為0.5%,但仍引發了對技術準確性和隱私保護的擔憂。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還指出,隨著面部識別技術的日益普及,未來可能會出現個人利用軟件修改面部圖像,甚至通過整容手術來改變面容以規避技術識別的情況。這一預測進一步加劇了關于AI面部識別技術倫理邊界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