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2025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正式推出科研創新平臺“磐石V1.5”。這一版本在半年前發布的V1.0基礎上實現功能躍升,通過整合人工智能與多學科計算技術,為天體物理、能源材料、力學工程等領域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目前該平臺已形成覆蓋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完整技術鏈條,相關成果在多個國際權威期刊發表。
核心升級聚焦兩大基礎模塊與兩大創新工具。科學基礎大模型突破128K超長上下文處理能力,新增圖像編輯代碼庫與多模態推理引擎,使恒星耀斑預測準確率突破70%,未知分子結構生成匹配率達99.5%,場預測精度較單領域模型提升最高28.6%。文獻羅盤系統則實現文獻調研覆蓋率提升59.3%,綜述生成效率提高2.4倍,并支持論文、報告、演示文稿的自動化排版與學術規范校驗。
新增的“創新評估”模塊構建起科研全周期決策支持體系。該系統通過跨學科知識圖譜分析,可自動生成選題可行性報告、投稿期刊匹配建議及文稿優化方案。在測試階段,其推薦的論文修改方案使投稿命中率提升31%,跨學科選題發現效率較傳統方法提高4倍。
智能體工廠作為平臺技術底座,集成自然語言編程、多智能體協同、工作流自動化等核心能力。研究人員可通過對話式界面快速構建定制化科研工具,系統自動完成代碼生成、算力調度與結果可視化。該模塊已孵化出23類學科專用智能體,覆蓋從數據預處理到成果發布的完整科研鏈條。
在天體物理領域,恒星參數智能反演系統將傳統數值計算轉化為智能插值模型,使反演速度提升15倍,算力消耗降低80%。國家天文臺團隊利用該系統完成銀河系邊緣恒星參數普查,發現127顆特殊恒星,相關數據已納入國際恒星數據庫。能源材料方向,材料逆向設計系統S1-MatAgent通過強化學習算法,從兩千萬種配方中篩選出13種高性能析氫催化劑,其中新型合金材料活性較商用產品提升38%,研發周期從數月壓縮至30分鐘。
力學工程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智能載荷計算技術針對高鐵、航空器等復雜構型,開發出數據增強型流體仿真模型,在樣本量減少70%的情況下,將關鍵參數誤差控制在5%以內。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測試顯示,高鐵氣動分析時間從3小時縮短至8秒,支持STEP、IGES等12種三維格式直接導入,實現“輸入構型-輸出報告”的全自動流程。
該平臺已實現全架構開源,提供從模型訓練到應用部署的完整工具鏈。開發者社區已聚集來自36個國家的2.1萬名注冊用戶,衍生出氣候模擬、生物醫藥等8個垂直領域解決方案。技術文檔顯示,平臺支持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無縫遷移,單機版可在消費級GPU上運行復雜模擬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