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近日在社交平臺X上公開表示,隨著SpaceX“星艦”技術的成熟,大規模部署太陽能人工智能衛星的構想正逐步成為現實。他強調,這一路徑是當前唯一具備每年部署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潛力的解決方案。此番言論被視為對谷歌此前提出的“核能驅動AI數據中心”計劃的直接回應,凸顯了科技巨頭在能源與算力布局上的競爭態勢。
馬斯克進一步透露,SpaceX正規劃在太空建設數據中心,其核心依托于升級版的Starlink V3衛星。這些衛星將配備高速激光鏈路,通過規模化部署形成覆蓋全球的算力網絡。他指出,地球電力供應已成為AI數據中心擴張的關鍵瓶頸——咨詢機構FTI Consulting預測,美國數據中心能源需求將在2027年前翻倍,現有電網容量已難以支撐大型項目的接入需求。
將數據中心遷移至太空的構想正獲得越來越多科技企業的關注。美國初創公司StarCloud于11月2日成功發射技術試驗衛星“Starcloud-1”,該衛星搭載英偉達H100芯片與谷歌Gemini大模型,算力較現有太空設施提升100倍。公司計劃構建一座5吉瓦規模的軌道數據中心,配備超大型太陽能板與冷卻系統,其寬度與長度均達4公里。聯合創始人菲利普·約翰斯頓宣稱,太空環境可提供近乎無限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僅需承擔發射成本,且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較地面數據中心降低90%。
谷歌亦在探索類似路徑。其“捕日者”(Project Suncatcher)項目擬將張量處理單元(TPU)搭載于配備太陽能電池板的衛星上,利用太空環境實現近乎持續發電,電池板效率達地面同類產品的八倍。公司計劃與Planet公司合作,于2027年前發射多顆原型衛星進行硬件測試。若項目落地,谷歌將成為首家擁有太空數據中心的企業。
中國在該領域同樣取得突破。2025年5月,國星宇航與之江實驗室聯合發射的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該星座包含12顆計算衛星,搭載80億參數天基模型,可實現L0-L4級衛星數據在軌處理與推理,并執行異軌衛星激光接入、天文觀測等任務。此舉標志著中國在太空計算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商業航天市場的熱度持續升溫。業內流傳的會議紀要顯示,美國已發射超1萬顆星鏈衛星,在俄烏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紀要預測,中國將加速衛星發射進程,2026至2027年或迎來商業航天爆發期。受此影響,11月7日A股商業航天板塊表現強勁,上海滬工、航天智裝等個股漲幅顯著,乾照光電更是以“20CM”漲幅漲停,市場對航天產業鏈的關注度持續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