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位車主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在機油更換方面的經驗教訓,引發了眾多車主的共鳴。他坦言,曾經像多數人一樣,被“5000公里必須換機油”的說法所束縛,直到一位開汽修廠的朋友點醒,才意識到機油更換并非單純由里程數決定。
該車主回憶,過去每次車輛行駛到5000公里,無論發動機狀態如何,都會按時去更換機油。有一次長途駕駛后,發動機運轉依然順暢,但他還是按照慣例更換了機油,現在想來,這無疑是一種浪費。朋友告訴他,機油的更換應綜合考慮使用時間和實際狀態,而非機械地遵循里程數。
朋友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SUV車主,車輛行駛里程僅4000公里,但因長期停放近一年,機油已嚴重氧化,必須立即更換。這讓他意識到,時間對機油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他自己也有過類似經歷,疫情期間車輛停放三個月,重新啟動時發動機異響,檢查后發現是機油失效所致。
那么,如何判斷機油是否需要更換呢?朋友教了他一個簡單的方法:使用機油尺檢查。將機油尺拔出擦凈后重新插入,再取出觀察。如果機油清澈透明,能清晰看到尺上的刻度,且無異味,則說明機油狀態良好,無需更換。他親自試驗,發現一輛行駛6000多公里的車輛,機油狀態依然如新,朋友表示再行駛2000公里也無妨。
除了狀態,時間也是判斷機油是否需要更換的關鍵因素。即使車輛行駛里程很少,機油長時間存放也會變質。他提到鄰居阿姨的例子:車輛購買五年僅行駛不到一萬公里,從未按時更換機油,結果去年夏天行駛中突然熄火,檢查發現發動機因長期缺乏有效潤滑而磨損,維修費用高達數千元。
機油類型同樣影響更換周期。過去他對全合成機油和礦物質機油的區別一知半解,總是隨意選擇。朋友解釋,礦物質機油通常5000公里就需要更換,而全合成機油可以行駛一萬公里以上。現在他全部使用全合成機油,雖然單價較高,但綜合計算下來反而更劃算,且減少了保養次數。
他還曾犯過一個錯誤:聽信朋友建議,在機油中添加延長壽命的添加劑。結果被朋友嚴厲批評,指出劣質添加劑會破壞機油成分,反而得不償失。現在他對此深感后怕,慶幸沒有造成嚴重后果。
在保養時,他提醒車主不要忽視機油濾芯的更換。濾芯與機油是密切相關的部件,如果濾芯堵塞,再好的機油也無法發揮效果。他有一次忘記更換濾芯,結果行駛3000公里后機油就變得污濁不堪,從此再也不敢大意。

他建議車主,不要完全依賴修理廠的推薦,他們有時出于業績考慮會建議頻繁更換。自己掌握判斷方法,定期檢查機油狀態,記住更換時間,才是更可靠的做法。他的老車按照這種方法保養,行駛近十萬公里后,發動機狀態依然良好。
最后,他詢問其他車主是否也有過因未及時更換或過早更換機油而吃虧的經歷。他表示自己曾多次踩坑,現在終于摸清了一些門道,希望與其他車主交流經驗,共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