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透露,我國正以制造業為突破口,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通過挖掘“人工智能+制造”的高價值應用場景,實現模型、數據與場景的協同創新,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的規模化落地。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已形成堅實基礎。數據顯示,核心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400余家,智能算力規模以788 EFLOPS位居全球第二。以Deepseek、通義千問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持續引領全球創新,AI手機、電腦、眼鏡等終端產品加速普及,覆蓋材料、鋼鐵、汽車等重點行業的3.5萬家基礎級智能工廠和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載體。
熊繼軍強調,未來將通過三方面舉措深化人工智能賦能:一是構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國內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在技術、人才領域深度合作,發揮開源社區驅動作用,促進模型、項目與行業數據的高效流通;二是聚焦制造業主戰場,支持機構挖掘高價值應用場景,形成模型、數據、場景的聯動效應;三是以上海為標桿,推廣智能工廠建設經驗,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
作為“AI+制造”的實踐高地,上海已培育12家國家級卓越級智能工廠和254家市級先進級智能工廠,數量居全國前列。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杰表示,上海將圍繞三大方向發力:加強基礎大模型、垂類大模型及新型智算芯片的技術攻關;深化“模塑申城”行動,建設制造、金融、醫療等領域AI應用中試基地;落實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啟動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技術中心,推動治理規則與國際標準接軌。
具身智能技術的工業落地成為近期焦點。10月16日,智元機器人與均普智能在寧波聯合發布智元精靈G2,并完成與均勝電子過億元采購合同的首批交付,標志著交互式具身智能技術正式進入汽車零部件制造場景。智元機器人研發的真機強化學習技術已在龍旗科技驗證產線應用,實現從論文到工業場景的跨越,為消費電子等精密制造領域提供“即插即用”的智能解決方案。
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人機交互范式,推動計算架構從集中式向分布式異構計算演進,邊緣數據價值凸顯。他透露,高通已啟動6G研發,預計2028年將出現預商用終端。9月24日,高通聯合合作伙伴推出“AI加速計劃”,旨在釋放邊緣智能潛力,加速AI在千行百業的規模化落地。
企業調研數據進一步印證中國AI投資的回報效應。SAP發布的《AI價值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AI領域的平均投入達4280萬美元,居全球首位,預計今年投資回報率為18%,兩年后將接近翻倍至34%,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4%的中國企業預計三年內實現AI投入正向回報,多數受訪者認為,到2029年AI將成為業務流程、決策制定及客戶服務的核心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