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最新研報指出,谷歌云業務在AI技術浪潮中的增長潛力遠超市場預期。根據對收入結構的深度拆解,該機構預測即便在保守情景下,谷歌云2026年營收增速仍有望突破50%,較當前市場一致預期高出約15個百分點。
報告核心邏輯建立在對谷歌云"雙輪驅動"模式的解析。其收入構成主要分為兩部分:已簽約但未確認收入的積壓訂單(Backlog),以及即時需求的按需業務(On-demand)。歷史數據顯示,積壓訂單長期占據谷歌云總收入的45%-50%,剩余部分則由按需業務貢獻。2023-2024年,按需業務分別實現29%和37%的同比增速,2025年至今增速維持在25%左右。
敏感性分析揭示了關鍵增長閾值:若2026年凈新增積壓訂單達到500億美元(顯著低于2025年預計的1060億美元),同時按需業務保持15%以上增長,即可實現50%的營收增速。更樂觀的情景下,當按需業務維持25%增速且新增積壓訂單達200億美元時,同樣能達到50%的增長目標。每增加200億美元積壓訂單,可帶動整體增速提升3.4個百分點;按需業務增速每提高10個百分點,則貢獻約5個百分點的增長。
從訂單儲備看,谷歌云的戰略布局已現成效。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積壓訂單規模達1580億美元,較第二季度激增500億美元,同比增長71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預計,第四季度積壓訂單將進一步增至1990億美元,全年凈新增1060億美元。盡管2026年新增速度可能放緩,但龐大的基數效應與持續增長的按需業務,仍將支撐整體收入強勁增長。
該機構特別強調,谷歌云在AI時代的戰略價值正逐步顯現。通過自研TPU芯片與Gemini大模型的深度整合,公司構建起顯著的技術壁壘。這種差異化優勢不僅體現在云服務性能提升上,更直接轉化為商業層面的競爭優勢。若2026年實現50%以上增長,谷歌云收入將較摩根士丹利當前預期高出4%,較市場一致預期高出15%以上。在最樂觀情景(新增積壓訂單1000億美元+按需業務增長25%)下,增速可達64%。
對投資者而言,這份研報傳遞出明確信號:谷歌云業務的超預期增長,正在成為支撐Alphabet估值擴張的核心動力。在AI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中,云服務的持續增長不僅將推高公司估值倍數,更可能帶來超越大盤的股價表現。這種增長勢能的持續性,或將重新定義科技巨頭的價值評估體系。












